西夏区五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21.05.2015  14:40

  西夏区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情特色优势,采取五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优化结构,狠抓特色优势产业促增收。稳步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一心两镇”建设项目,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3.32万亩,共建成酒庄24座,打造“加贝兰”、“志辉源石山之魂”等一批获国际、国内金奖的优质葡萄酒品牌。投资1100万元实施兴泾镇肉牛养殖园区建设,入园农户30户,肉牛存栏256头,养殖户人均增收1218元。投资1.27亿元建设失地农民暨生态移民奶牛托养园区,园区奶牛存栏2200头,确保生态移民每年有2800元的稳定收益。截至目前,西夏区奶牛存栏3.06万头,肉牛饲养量4.24万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速10.1%。

  二是施惠于民,狠抓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促进农民增收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粮食和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2014年,落实种粮直补5725户、4.76万亩、452.4万元;农机具补贴56户、945台套、210万元;奶牛良种补贴冻精1.2万支,冷配改良奶牛5030头。

  三是强化培训,狠抓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增收。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鼓励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就业和创业,不断壮大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50人,共举办农民专项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1289人,劳务输出8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9000万元。

  四是多措并举,狠抓农民合作专业组织促增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培育发展机制,广泛推行“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形成了一批覆盖面大、产业特色新、辐射带动力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收致富。目前,西夏区共有农村专业合作专业组织57个,涉及农、林、牧、副、渔等领域,服务于种植、养殖、生产、运销、技术服务、劳务输出、技能培训等各个行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体系。

  五是广拓渠道,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认真落实扶持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通过专项支持、项目引导、贷款贴息、招商引资等途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目前,西夏区有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有农村专业合作专业组织57个,培育家庭农场32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重达到36%,户均纯收入2240元。               

                       

(西夏区农牧水务局 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