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润之:扶贫黄土地 为民趟富路

08.12.2018  02:21

  新华网银川12月7日电(张洁龙)荒旱土地,昔日广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难见“钱途”;而今借力扶贫驻村干部调整产业结构,趟出脱贫致富新路子……

  下垣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建档立卡的10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575户、21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贫困户119户、441人。村里旱田多、水地少,加上种植结构单一,缺少产业带动村民常年“喊渴”。

  2017年1月,宁夏商务厅派驻台港澳投资促进处副处长袁润之被组织派遣到下垣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初来乍到,压力巨大,但是村民们渴望增收致富的眼神,让我丝毫都不能却步。”袁润之说。

  经过多轮的入户走访调查,在自治区商务厅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袁润之带领的驻村工作队对症下药,迅速确立了实施产业扶贫,引进产业调结构,深入挖掘创品牌,发挥优势促销售的工作思路。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旱地里也能生金子!

  下垣村有1.9万亩土地,其中水浇地4900亩。以往都在水浇地里种玉米,一亩地收成最好也就500元左右;旱地里庄稼靠天吃饭,遇到不好的年成,本钱也收不回。

  “土地是老百姓的根,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把贫瘠之地变成增收沃土。”2017年夏天,袁润之带着驻村工作队和从山东引进的企业,在村里的旱地里搞起了中药材瓜蒌种植“试验田”,经过小面积试种,瓜蒌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而且由于当地土地富含硒元素,种植出来的产品材质比在山东生产的还要好。

  “瓜蒌是许多成药、新药的重要原料,效益远胜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作为蓄根作物,瓜蒌用水量小,种植一年可连续收获二十年,还能套种胡麻和荞麦,每亩地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山东巨龙化工有限公司子公司宁夏天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春华说。

  2018年,下垣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了2000亩旱地瓜蒌。从当年4月开始,曾经难收颗粒、无人照看的旱地上,每天都有50多人在瓜蒌种植基地打工、挣钱,告别了靠天吃饭。

  下垣村建档立卡户吴培俊高兴地说:“这种生产办法真是好,我拿着土地流转费,又在自家田里打工挣钱,心里踏实得很!我要好好干,争取企业把我录成长期工。等加工厂开了,我还要种瓜蒌!

  吴培俊口中的加工厂,正是袁润之的又一个盘算。

  为了让瓜蒌种植项目早日产生效益,在自治区商务厅和同心县政府的支持下,袁润之争取到了与瓜蒌相配套的“村头扶贫车间”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加工中药材瓜蒌1500吨、胡麻油350吨、有机肥3000吨,就近解决下垣村及周边村群众务工200余人。村民也可在企业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化种植,企业按订单农业方式收购、深加工,从而有效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旱田里开了花,水地里更要结果!

  袁润之带领驻村工作队就近考察,发现相邻的盐池县惠安堡镇的黄花种植产业,同样适合同心县下垣村。袁润之当即与村里拍板:“这可是成功的案例!我们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老百姓找到最快的增收方式。

  于是,以往收入微薄的玉米地,很快变成了高产值的黄花种植基地。至今下垣村已发展黄花种植240亩,2018年已有160亩进入盛产期,共产干黄花菜1万公斤,实现产值近50万元。

  一次次的开拓创新,让脚下的黄土地充满了生机,脱贫攻坚不断注入活力。预计2018年,下垣村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3856元增加到8592元,村集体收入从无到达到6万元,群众距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完)

宁夏慈善扶贫系列活动将帮扶100个深度贫困村
  新华网银川12月7日电(记者 许晋豫)近日由宁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