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泾龙村种菇记

19.05.2018  13:23

  几天前,70岁的丁平凉老汉带着两个儿子找到宁夏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鸿冰,提的诉求是:“他俩也想包棚种香菇。

  就在半年前,因为觉得这个产业有风险,老丁的两个儿子不愿意和父亲一起尝试种香菇。

  丁平凉是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泾龙村建档立卡户,也是该村第一批承包食用菌大棚的村民之一。

  2016年,金凤区科技局邀请专家对良田镇的产业布局、生态气候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论证、评估后,确定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扶贫的主攻方向,指导建成泾龙村科技扶贫园区、和顺新村科技示范棚,引进宁夏青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宁夏杞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科技企业投入生产。

  泾龙村科技扶贫园区一落地,丁平凉就在园区内帮着拉料、拌料、装袋,按天领工钱。看着园区企业每天忙着生产菌棒、接种、养菌,看着温棚里的香菇一天天长出来、卖出去,老丁不觉动了心。2017年底,他主动提出承包一栋大棚,开始学着种植香菇。

  “老丁,帘子卷得太高,棚里太热了,赶紧放下来点。

  “老丁,你咋浇了这么多水,棒子都要沤烂了。

  “老丁,这次注水后,该换棒子了。

  丁平凉的种植技术是企业科技员手把手教的。每天,杜鸿冰或科技员都要来老丁的棚里看一看,叮嘱一番。“几个月合计算下来,老丁这个棚大概出菇5000多公斤,净收益在1.8万元。”杜鸿冰告诉记者。

  丁平凉是泾龙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青源公司董事长苏立勇和总经理杜鸿冰也是食用菌产业的“新兵”。从金融业跨界到农业,两个人舍弃了高薪,投身移民村。

  万事开头难。食用菌项目启动后,苏立勇曾联系一些加工厂购买食用菌菌棒,可要么是加工厂产量不够,要么是价格不合理,要么是菌棒品质达不到要求。能不能自己生产菌棒?产生这个想法后,苏立勇和杜鸿冰四处求贤,直到遇见了如今的公司技术总监周益初。周益初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香菇产地——浙江丽水,从小耳濡目染让他深谙香菇种植之道。在周益初指导下,农户种植的菌棒都是公司利用果木枝自制的,员工接种菌棒合格率高达95%以上,农户管理日常出菇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接种是核心技术。”杜鸿冰告诉记者。在接种车间里,员工们正在菌棒上扎洞,填菌种。方法虽然“”,却得到了陕西微生物研究所专家的认可。

  有了技术支撑,泾龙村的香菇产业开始呈链条式发展。在银川北环批发市场、华润万家、北京华联等批发市场和商超内,有了泾龙村香菇的身影。

  5月10日,泾龙村出产的250公斤香菇样品被送往上海海吉星公司进行FQT农产品检测,并顺利通过。“这意味着产品可对接海吉星在全国的30多家农产品物流园,主供深圳和香港市场。”杜鸿冰说。

  公司在推进研、产、销、加一体化的同时,废弃菌包资源化回收利用也成为全产业链发展重要一环。“今年公司实施的废弃菌包回收制造生物有机肥项目已完成前期研发,测试产品通过各项检测,计划下半年进行试生产,打造一条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苏立勇说。

  泾龙村科技扶贫园区也带动了周边植物园村、园林村村民参与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性。园林村村民杨秀英专门到园区包了一栋棚,“每天早晨采一次、下午采一次,第一个月出了750公斤,比打工强。

  杨秀英的温棚内,菌棒一排一排架在地上,大概能摆放1万棒。按照这个标准计算,每个棚出菇大概在6000公斤至7500公斤。“冬菇每棚净收益在1.3万元至2.5元,夏菇每棚净收益在3.65万元至4.75万元。”杜鸿冰算了一笔账,“就宁夏本地市场而言,每天要20吨香菇,市场空间很大。

  目前,金凤区有从事食用菌产业专业合作社12家、科技企业4家,带动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香菇种植和销售。“”出这条增收新路径后,金凤区农户在脱贫增收路上迈得步子更稳了。

  记者  李 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