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萧关道,穿越千年历史烟岚

06.06.2016  08:30

  有了清水河,有了萧关,便衍生出萧关古道。萧关古道不仅是古来征战的军事要道,也是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必经之地,散布于古道上的诸多古老地名沿用至今。5月下旬,我们从泾源县回中宫遗址出发,依次途经泾源县三关口、瓦亭,最后到达固原市原州区开城安西王府遗址,走近古道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

  说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关”,大多数人对这两个字的认识停留在古诗词当中。别的不说,只一首王维的《使至塞上》,已太有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它让一座雄奇的关隘在中国诗旅文化的长河中屹立了千余年,也让塞外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绵延了千余年的壮丽。“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卢照邻),“蝉鸣桑树间,八月萧关道。”(王昌龄)等,都描绘了这条大道上的见闻和风光。据统计,《全唐诗》中,以“萧关”为题,或在诗中写到“萧关”的诗有40多首,比写“阳关”的诗还多。

  宁夏文史专家薛正昌先生认为,“萧关”的得名,早在战国,晚则在秦。萧关故址今何在?古今众说不一,就秦汉萧关看,有七八种说法,如陇山说、瓦亭关说、三关口说、硝河城说、开城说、古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等。无论是三关口说、瓦亭说、古城说,还是开城说,都在固原东南,大略方位是一致的。薛正昌先生认为,对古萧关的认识不能是一个“点”,而应该是一个“带”,从三关口至瓦亭峡整个这一段险要地带,统称萧关。“由三关口至瓦亭峡到青石嘴,是萧关由南向北形成的一个整体防御体系,青石嘴是萧关防御体系的北面屏障。”

  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纪元。这种关系在7-10世纪的唐朝达到了鼎盛。萧关道,这条往昔的出征之路、戍边巡边之路,转而被丝绸铺展出了华丽浓郁的色彩。丝绸之路长(长安)凉(凉州)古道进入宁夏的萧关道,具体线路为:入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开城,到达原州(固原),沿清水河谷,再向北经三营过石门关(须弥山沟谷)到达海原,或到黑城沿苋麻河过郑旗、贾塘到达海原县城,再向西过西安州、干盐池。

  我们走访的,只是其中一小段。

   果家山下“回中宫”,秦汉王朝的背影

  近日,固原市在银川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确立了“天高云淡六盘山”的品牌形象,紧紧围绕生态休闲和红色文化旅游,打造和包装了“春赏最美花海、夏享爽爽清凉、秋观层林尽染、冬品水墨画卷”四季旅游产品。

  这些景致似乎都可以在泾源县看到,尤其是记者一行到泾源采访那天,特别的“天高云淡”。

  在泾源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距泾源县城0.5公里的“回中宫”。现在它是一片毫无识别度的台地,为松柏苗圃所覆盖,与周边浑然一体,倒是临近的一大片移民新村分外抢眼,整齐的红蓝房顶在蓝天白云下异常明丽,映衬着不远处的泾源县城。

  没文化,真可怕,尤其是对泾源境内考古点半点不懂的人来说,这不就是一大片苗圃地吗?可是正是在这片果家山二级台地的地表之下,掩盖着一个颇有名气的历史名词——回中宫,与其相关的还有回中道。

  “回中”一词由来已久。2200多年前,秦始皇从这里走过,巡视甘肃等地,“回中”一词首次出现。从此后,回中道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汉武帝至少4次沿着回中道巡视甘肃等地,部署抵抗匈奴的方略。

  回中道为泾源至隆德省道的六盘山路段。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统治者出于军事、政治、经济的需要,在先民踩踏的古路基础上,辟为沟通固原连接西安的交通干道。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驰道,回中道得以初步开发,汉在今固原置安定郡,加速了回中道的进一步开发。到汉武帝时代,回中道已成为丝绸之路上由固原通往关中,向北通往河西、西域的必经之道。

  回中宫是秦始皇在泾源的行宫。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程中,驻跸下榻回中宫,后在公元前166年,回中宫被匈奴骑兵付之一炬。回中宫在2008年才被宁夏的考古专家确定为果家山下的秦汉墓地。之前,对回中宫的所属之地猜测甚多。

  其实,在泾源本地,人们早就觉得果家山下的这片土地不同寻常。尤其是泾源的地方志和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这一带进行了探秘。

  泾源人常常把相对独立山体的某一斜坡面叫“撇”。果家山秦汉遗址核心区分布在香水河北岸台地的一片背山面水的山撇上。据泾源县一位考古工作人员回忆,在他的印象中,毗邻香水村、水沟村的老乡一直称那片台地叫“瓦碴子撇”。上了年纪的村民说他们小时候,这片坡地上就到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砖瓦块,有时耕地当中,稍不留神土层深处的砖块还会把犁铧给打了。到了上世纪70年代,果家山“瓦碴子撇”被整修为水平梯田,临近的沟壕里、地埂边堆积散布着大量砖瓦。1991年秋天,这位考古工作者还在这里捡到过五六个相对完整的云纹瓦当,那些被老乡拉走建房的更说不清有多少了。1992年10月,果家山“瓦碴子撇”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快,时为泾源县文管所工作人员的王治平在《固原师专学报》发表了《果家山遗址秦汉瓦当与回中宫》的文章,提出了果家山遗址即是“回中宫”遗址的论断。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艺术构建形式,秦汉时期从陕西通往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瓦当作为文化载体一路迤逦,从陕西直到新疆地区都有分布。1985年,果家山挖出一块巨型夔纹瓦当,直径最大处为47厘米,堪称瓦当中的“巨无霸”。有些专家从这个巨型夔纹瓦当做出断定,果家山就是回中宫遗址。时至今天,除了泾源果家山,再无第二个地方发现如此大规模的秦汉遗址区,更不要说出土巨型夔纹瓦当了。

  风景秀丽的泾源,在这片回中宫的背景中,显出它在中国政治史上凌厉的一面。作为关中出陇西走北地的必经之地,秦汉时代的泾源在中国古代北方交通史上曾经扮演过门户和枢纽的角色。而以果家山为核心的这一带,也记录下了秦汉王朝开疆拓土、文治武功的雄心壮志。(记者  闻海霞  倪会智  闫晶,新消息报与宁夏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推出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