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忠歧:心中永存地质梦

11.12.2019  18:56

  他从事宁夏地下水勘察与环境地质研究工作31年。31年如一日,初心不改、无悔奉献。

  他先后主持、参与国土资源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513”省部合作协议、宁夏水工环工作部署实施方案,宁夏地下水勘察十年规划等国家、自治区水工环地质勘察项目、科研项目30余项,主编或合著出版的水工环专著2本、发表论文18篇,勘探评价宁夏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10余处,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土资源部“十二五”期间“先进个人”,宁夏五一劳动奖等称号。

  他就是宁夏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院长薛忠歧。

  青年有梦,逐梦前行

  1988年,薛忠歧大学毕业时,目睹宁夏中南部吃苦咸水、窖水度日的情景,怀揣着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对故乡的深情,迈进了宁夏地质行业的大门。

  1994年,作为青年技术骨干的他,被派往广东分公司任副经理,从事地质市场的开拓和管理工作,经过多年野外水文地质勘察和市场经营管理工作的磨练,他的专业技术知识与业务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1996年,作为宁南地区特别找水计划项目副经理的薛忠歧,面对宁夏南部山区地质资料不完整的现状,元旦、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带着年轻技术人员虚心请教专家,顶风冒雪,深入宁南进行野外实地踏勘、选点、确定靶区;为了使施工达到设计要求,他干脆把工作地点从项目部搬到钻机现场,不分白天黑夜组织项目进行。

  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薛忠歧和同事们在当时的固原县黑城苦咸水地区找到了成片的淡水资源,结束了黑城镇几万人祖祖辈辈吃苦咸水的历史,实现了宁南找水的第一个突破。在试井出水现场,老百姓们欢呼雀跃,自发喊出“共产党万岁”的场景,深深定格在薛忠歧心中。

  后来,那眼井,被当地百姓称为“亘古第一井”……

   初心不改,厚植人力

  多年来,薛忠歧坚守地质人的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走在为宁夏人民找水的路上。

  2009年,自治区政府启动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察供水安全示范项目。一次野外踏勘,工期紧、任务重,山区路陡,薛忠歧爬坡中扭伤了脚。同事们让他去医院,他忍痛说:“地质人没那么矫情,比起能让老乡尽早喝上甜水,这点伤算什么。”说着,从山路边捡起一根树枝当拐杖,带领项目人员继续踏勘。就这样,白天坡着脚出野外,晚上忍着疼整资料,一直忙到项目结束。该项目先后历时3年,共勘察成井67眼,在生态移民安置区勘察找水成井58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20多万人口饮水困难和12.8万生态移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及部分地区设施农业补灌和特色养殖用水问题。

  “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每每想起,就觉得自己遇到的苦与难根本不算什么,有这样的前辈带领我们不断前行,是荣幸,也是动力!”宁夏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韩强强说。

  2015年以来,作为水环院的掌舵人,薛忠歧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引进省外科技创新团队,搭建专业技术人员项目合作交流平台,不断增强水工环地质工作“造血”功能,释放创新活力,全力做好“”的文章。水环院深入谋划人才改革激励、评价、分配机制,加快构建人才制度体系,营造出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发展生态,为宁夏地质转型升级、高质量服务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作为一名党员,尽职尽责是本分;作为一名干部,培养选拔后备人才推动宁夏地质事业不断前行,是我们应该肩负的使命。”薛忠歧说。(记者 张慈丽)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