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汉清:隋唐秧歌,扭的是乡愁

23.11.2015  08:44

  蒋汉清在表演隋唐秧歌。记者马骋 陈秀梅 武晓瑜文/图

   因为工作,我迷上了隋唐秧歌

  我叫蒋汉清,现在是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副书记。我还有一个更自豪的名头,就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传承的项目是隋唐秧歌。

  在曹桥村,提起隋唐秧歌,可以说是妇孺皆知。无论是白发老叟,还是换齿顽童,听到鼓点子声,都能扭上几步。而我,就是这隋唐秧歌的带头人。20多年了,我扭秧歌从来没有厌烦过。

  说起我是如何成为隋唐秧歌传承人的,还要从20多年前讲起。当年我高中毕业回到村里,被安排到村团委工作。那个时候,每年春节前后,扭隋唐秧歌是村里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再加上我从小就喜欢看村里的人扭,常在演员彩排时在旁边模仿。

  渐渐地,我发现隋唐秧歌其实并不简单,它可不是大家平常看到的那种秧歌。老把式在扭隋唐秧歌时,讲究步伐、节奏、亮相等动作,更重要的是每一段隋唐秧歌都是一个故事,有讲述唐皇逃难的,也有讲述国泰民安的。

  我迷上了隋唐秧歌,开始师从隋唐秧歌第六代传人李兴成,系统地学习隋唐秧歌。经过4年的苦练,我掌握了步伐、阵势等动作要领,从一个初学者变成了隋唐秧歌的带头人。

  隋唐秧歌,扭的是故事

  隋唐秧歌是民间的一种古老秧歌形式,起源于隋唐时期,是每年春节给家家户户拜年的必备节目。在扭秧歌的过程中,也可以即兴赋诗作词。秧歌表演完后,还可以演小戏,如秦腔、眉户等一些助兴节目。耍的套路主要是四门斗地、五盏灯、八卦阵、十字穿花、羊盘肠、双梅花等。

  表演隋唐秧歌时有清晰的人物分工,如皇帝、大臣、妃子、武士、侍女等。其中武士多做“赞步云手”“扑步拍地”;侍女多做“踏步半蹲”;皇帝、大臣做“对举”“单举”。隋唐秧歌一般安排10个人表演,6男4女,5人奏乐,表演人数少,套路多,整个舞蹈有很强的规律性。武士动作干净利落,侍女轻巧妩媚,唐王和大臣则飘逸沉稳,这些动作颇有传统戏曲中舞蹈的韵味,唐王以手中的“虎撑”为号,指挥队形动作的变化,整个表演难度较大。

   传承至今,扭起来就是乡愁

  在我看来,我所传承的隋唐秧歌至今能在曹桥村及周边村镇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观赏性和参与性都很强,隋唐秧歌已经与春节、庙会等农村重要的节庆活动密不可分,所以才能传承至今。

  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领域后,我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都面临传承难题,主要原因是这些项目没有更接地气的载体,一些传承项目甚至成为仅供参观的展览品。而隋唐秧歌却不同,村民赶庙会时,不用政府组织,只要耍的人有空闲,大家就会聚到一起,在庙会上扭起来。特别是春节前后,我们的秧歌队就更忙了,大家穿戴好行头,挨家挨户扭起来,连唱带跳,说的都是吉利话,每家每户也少不了给我们发个小红包,大家其乐融融,年味很足。我觉得,这就是最珍贵的乡愁。

   既是传承,为何要创新?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搞创新,为的是迎合更多城市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但在我看来,至少在我这一代不会去搞所谓的隋唐秧歌创新。

  很多传承人可能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国家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特别是授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号,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传承。按照我的理解,有的项目适合创新,应让它与时俱进,有的项目则要保持原汁原味,越传统越好。而我认为,隋唐秧歌就不必创新,也很难创新,因为隋唐秧歌的载体是隋唐留下来的一个个故事,离开了故事这个载体,就与东北、陕北的秧歌没什么分别了。

  但在发展传承过程中,曹桥村的隋唐秧歌不传他乡,传承主要凭借口述。近年来,由于年轻人多外出打工、女性外嫁等原因,隋唐秧歌也面临失传的窘境。

  目前,隋唐秧歌传承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它是老式秧歌,许多年轻人不喜欢;它的表演服装是隋唐时期的老式戏服,本地一般找不到,需要到西安、兰州等地订制,需要资金支持。如果不是靠每年的春节拜年、社火等活动,隋唐秧歌很难传承下去。

   人物介绍

  蒋汉清,男,51岁,汉族。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恩和镇曹桥村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为隋唐秧歌,是当地隋唐秧歌第七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