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古道贯通丝路东段北道

10.07.2017  09:42

品读固原博物馆“千年固原丝路华章”文物展(二)

              有学者认为,青铜之路与丝绸之路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几乎没有文字记载,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繁荣于汉唐宋元时代,史不绝书,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两者前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

              众所周知,古丝绸之路始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由位于固原的萧关衍生而来的萧关古道也得以贯通,形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

              秦汉时期,固原地区进入统一王朝版图。秦时属北地郡,汉武帝时,析北地郡,置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始筑高平城(今固原内城)。

              为加强秦帝国西北边防,确保交通畅通,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在下辖的乌氏县设瓦亭关,朝那县设萧关,成为关中四塞的北面屏障。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巡陇西郡、北地郡,过鸡头山(今六盘山)和回中宫。汉武帝拓展回中道,数次巡视安定、北地,固原西北重镇的地位愈加突出,到光武帝时被誉为“高平第一城”。

              张骞“凿空西域”后,汉代在秦回中道的基础上,修筑了萧关古道,形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即,从今天的西安出发,沿泾河向西北行,经陕西的乾县、永寿、彬县和甘肃的泾川县、平凉市进入宁夏固原境内,过三关口、瓦亭,经青石嘴、开城抵达固原,再往北经三营、黑城,沿苋麻河到海原的郑旗、贾埫,过海原县城、西安州、干盐池又进入到甘肃境内,从靖远县东北的石门附近渡过黄河,经景泰县抵达武威(古凉州),再转河西走廊去敦煌。历史学家薛正昌认为。“这条经固原的北道路线在宁夏境内长近200公里,行程比南道少100公里,路途平坦易行,是秦汉时期关中通向河西的主要道路,也是丝绸之路形成后东段的一条最佳线路。

              萧关古道的开通,加速了中原与边地的商贸活动,使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而西方的良马、玉石以及一些农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传入中国,曾出现“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苜蓿、胡麻等至今仍是西北地区的耕种作物。

              “千年固原丝路华章”文物展的第三单元“萧关纪颂”中陈列的文物曾见证了丝路萧关古道的繁忙。

              在柔和的灯光下,那尊朝那铭文铜鼎散发着历史的质感,静静地立在展柜里,无声而权威地证明着一段历史。

              1979年彭阳县古城镇出土了朝那铭文铜鼎,腹上部有三段阴刻铭文,为三次所刻,说明了铸造时间及容量,并提到“朝那”“乌氏”两个地名。“它的出现,可以确定秦乌氏、朝那城在今彭阳县古城镇。”彭阳县文管所所长杨宁国说。

              据史料显示,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10月,汉武帝率群臣过回中道,北出萧关古道,巡行边防。在安定郡,汉武帝下令免除高平县(今固原)、朝那县(今彭阳古城)当年的租赋,以示皇恩浩荡。

              1983年,固原南郊乡九龙山汉墓出土的镶珠饰金带饰、金花饰最富异域风情。金带饰整体由连珠纹组成几何图案,并镶嵌红绿珠饰。金花饰图案边缘饰细线条和小连珠纹,中部呈桃形,内镶嵌红绿珠饰。造型风格和制作工艺采用了西亚金属加工的锤揲法,说明西亚的金属加工工艺在汉代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到固原。

              2004年,固原九龙山汉墓出土了一件玻璃饰。仿壶型的玻璃器呈蓝色,只有小拇指指尖大小,高仅1厘米,小巧玲珑,通体透明,光滑圆润,制作精良,是难得一见的珍品。考古界普遍认为,我国古墓中出土的玻璃器多是外来的,是中西交流的物证。

              2012年,中卫常乐汉墓出土了一具白人(欧罗巴人)骨架,而常乐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

              似乎,秦汉时期,就有一批白人带着玻璃器具、锤揲金首饰等奢侈品,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宁夏。(记者 王玉平)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