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剧团搅热农家院

11.02.2019  09:51

  

  秦腔剧团成员在院子里排练。 

  萝卜打底,豆芽、芹菜、白菜分布均匀,最上面铺一层诱人的肉片…… 

  2月3日10时许,53岁的王巧莲熟练地将备好的食材放入一个黑色的砂锅里。 

  “今天都来咱家唱,一锅怕是不够吧?”王巧莲掀开门帘喊道。 

  “这几天都忙着准备年货呢,来的人应该不会太多。”正在院子里给二胡调音的丈夫任立新说。 

  任立新一家是从西吉县搬迁到平罗县黄渠桥镇渠中村7队的插花移民。当天,村里的“草根”秦腔剧团把他家院子作为演出场,王巧莲用家乡特色暖锅招待村民。 

  44岁的郭鹏飞一瘸一拐地走进院子里,其他成员早已帮他把鼓摆好。 

  “2017年出车祸,前几天刚把钢板去掉,虽然腿脚不灵便,但我们团的每一场演出都不想缺席。”郭鹏飞笑着说。 

  成员准备就绪,郭鹏飞将手中的鼓棒敲击四声后,安玉珠等二胡组成员欢快地拉了起来,王春娥高声唱着《三滴血》选段,“身兼多职”的郭鹏飞右手敲打着两个小鼓,时不时兼顾右边的大鼓,左手还不停地打着快板,喜气热闹的氛围瞬间将周围的冷风驱散。 

  里边唱得带劲儿,外围听得认真,得到消息早早赶过来的几个村民一直用手机拍摄。 

  “我们村里的小春晚。”村民任海洲将拍摄的视频发到微信朋友圈,不一会儿就收到好多朋友点赞。 

  “每次看完录下来,回去看着学,以后我也想加入进来。”65岁的杨国文边录边跟着轻声哼唱。 

  “暖锅好了,进来吃完再练。”王巧莲把大家喊了进去,一群人围着桌子吃了起来。 

  “我吃过饭了,出去打鼓去。”63岁的杨国礼说着来到门外的大鼓前和村民一起用力敲了起来。 

  “这震耳欲聋的鼓声就是一个信号,不光我们村的村民能听到,旁边通润村的村民听到也会过来。”郭鹏飞说。 

  这是一支由村民自发组建的“草根”秦腔剧团,大部分成员是搬迁到黄渠桥镇各个村的插花移民。54岁的王春娥是渠中村村民,8岁开始学唱秦腔。2013年,从西吉县搬过来的郭鹏飞和她成了邻居,在串门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两人有共同爱好,便把村里几个爱好秦腔的村民叫到一起商量,一个草台班子就此成立。 

  如今,渠中村的“草根”秦腔剧团已经发展到近30名成员。 

  “谁家方便就在谁家唱,头天在手机微信群里一吆喝,互相告知后第二天就全来了。”郭鹏飞说,现在共有两个微信群,有秦腔剧团成员,也有村民。 

  “今天刮风这么冷都来了,更何况天气好的时候。前几天正逢黄渠桥的集市,在老温家唱的,院子里站不下都挤到了外面,墙头上爬的都是人。”王春娥说。 

  “可不是么,那天准备了三个暖锅都不够吃。”温尚武笑着说,有时候演员没到,村民先自己搬来小板凳坐好了。 

  桌子的另一头,几个村民聊得正欢。 

  “听说你被银行评为诚信贷款户?”王新国问。 

  “是啊,前年我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县上出台的政策是养20只羊以上,每只补200元,养3头牛以上每头补1000元,搭牛圈还给补3000元。我从银行申请贴息贷款买了3头牛、20只羊,前几天卖完现在还剩40只羊。”段瑞刚笑着说。 

  “这几年村里打麻将、喝酒的人明显少了,村民有了自己的产业,精神生活也越来越充实。”渠中村党支部书记杨晓君指着在场的两位老人说,“在那边坐的温尚武被评为我们村的‘最美村民代表’,那边的杨国礼被评为‘最美老人’。” 

  近年来,渠中村通过开展“良风美俗”等活动,组建村级文化团队,举办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激发村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外面的鼓越打越响,闻声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暖锅还没吃完,原本空旷的院子逐渐被陆续赶来的村民挤满。 

  当采访车开出村庄很远后,从渠中村传出的锣鼓声还在耳边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