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建委员:没有自力更生精神,扶贫开发就没有灵魂

07.03.2016  09:20

 

 中国网北京3月3日讯(记者韩琳 佟静) “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扶贫开发就没有灵魂。” 2016年“两会”召开前夕,全国政协委员范小建对中国网记者这样说。

  未来5年,我国必须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如何进行?中国扶贫又取得了怎样的宝贵经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记者在京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范小建。

 

  中国减贫事业成就大 走出了中国特色道路

  说到扶贫,范小建委员首先说起了成就。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减贫事业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按照2300块钱的标准,从1978年到2014年,我们的贫困人口从7亿7039万减少到7017万,减少了7亿多人,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所以,世行曾经有一个说法,几十年全球减贫成绩的70%来自于中国,确实是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贡献。

  范委员特别指出,在这个贡献当中,我们也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可以归纳成三句话,叫做“一个充分,两个坚持,三个结合”。所谓一个充分,就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党的领导下,几十年如一日朝着一个消除贫困的目标努力,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减贫官员交流的时候,他们都非常肯定这一点,甚至感觉到这一点他们很难学。第二是“两个坚持”:坚持以经济增长为带动力量,不断地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坚持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第三是“三个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特惠性政策和普惠性政策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

 

  扶贫要走群众路线 发扬自力更生精神

  范小建委员说,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层层都签订了扶贫脱贫的责任状,制定了进度表,因此各地出现了一种争先恐后脱贫的局面。脱贫的任务压到各级党和政府,有些地方就特别着急,就想了一系列的办法和手段,往往就忽略了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有时候急于求成,有可能促成群众更多地“等、靠、要”。

  范小建委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特别要注意防止急于求成,无论任务多急,都需要高度重视群众自力更生的精神。要特别重视群众的动员和参与。只有这些工作做好了,才能够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让群众更多一些认同感、获得感的关键,也就是走群众路线。

  他强调说:“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扶贫开发就没有灵魂,那就是一种单纯的救济。

  如何提高群众的自主性、自发性呢?范小建委员表示,过去我们在落实扶贫资金和项目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所谓“豆决”的办法。大家感觉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能够争取到的资源又很有限,这种情况下要干什么不干什么,不是由少数领导说了算,而是动员群众开会,大家说我们有多少问题要解决,而现在就这点钱,我们到底干什么,不干什么。意见不容易集中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就是投票。群众投票很简单,摆上几件事放桌上,每个人手里头有一把豆子,或者有一把米,有几个土豆都可以,你同意做哪件事情就往这投一票,就用你的豆子,用你的土豆去投一票。最后,哪几个问题集中的豆子最多,最后就干哪几件事。这样有一个动员群众统一思想的过程,有限的资金就来做好这几件事,这样群众就发动起来了。

  范委员认为,即便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事情不一定做得很好,群众也会买账的,因为他参与了,这个很重要。如果完全忽略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可能你把同样一件事情做下来了,他不一定买账。

  “群众里头总会有一些能人,总会有一些带头人,通过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来启发群众申请小额信贷,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强迫。”范小建委员这样强调。

 

  金融扶贫要关注机制创新 防止趋利倾向

  近年来,在中央政策号召下,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支农力度,金融扶贫在未来的扶贫攻坚战中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范小建委员说,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增加收入就成了主要的任务;增加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产业,产业发展主要就是靠信贷资金,不能老靠财政资金。过去我们所说的扶贫贷款主要是指由财政贴息所撬动的扶贫小额信贷。在2008年以前,我们的扶贫贷款财政贴息的盘子大概是5.6亿左右,所能够带动的信贷资金总规模是140亿。后来到2008年时进行了一次改革,鼓励各金融机构都来做这个事情。到2013年,中央和地方两级金融机构所发放的普惠小额信贷就达到了839亿。到2014年时,国务院扶贫办就和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下发了一组文件,叫《关于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下发以后,到去年年底扶贫信贷资金的规模现在达到了1200个亿,应该说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去年中央出台了决定之后,又进一步明确了支持地方政府建立担保基金、扶贫再贷款,还有金融债等等一些新措施,扶贫信贷的潜力非常大。

  范委员指出,一方面要关注规模的扩大,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机制的创新。在资金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怎么把增加的投入真正用到穷人身上,能够有一种运行机制自动瞄准这些贫困的人口,而不是打偏了?因为金融里面趋利倾向还是比较严重的,都希望把这个盘子搞得大一点,每一宗贷款的规模搞大一点。这种自发的倾向往往是不利于加大对于穷人的支持。因此,要严格执行小额信贷的限额,额度太大了,有一些强势群体就挤进来了。比方说指导意见就提出来5万以下,当然很多地方实际额度如果再往下压一点,可能效果会更好。比如说五户联保的担保机制,所谓的贷女不贷男的一些措施,这都有利于穷人。

  范委员解释说,从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的角度讲,现在大体上在1万块钱上下,或者是1万块钱以下的比较多,都是一些小规模的生产活动。一般到了5万块钱的水平,应该说该贫困户就开始有了一点发展能力了。

  范委员介绍说,有些地方开始压的低一点,不超过5000块钱,农户信誉比较好,每次都能够按时还款,就可以适当地提高到1万块钱。像中和农信的小额信贷就有最高限额,最高不能超过3万。实在要贷得更多,就不要再找它了,它就是做扶贫信贷的。

  范委员认为,还款的问题,需要金融机构自己逐步完善贷款机制,完善它的管理,管理得好,还款的情况还是不错的。有些政府的干预反而造成了资金呆滞。其实,贫困群众是很讲信誉的,比如五户联保,贷女不贷男等等。

 

  信贷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加大财政扶贫的力度。对此,范小建委员表示,资金紧张的情况是存在的,也是当前很突出的矛盾,所以在去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有针对性地讲了一段话。总书记说,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财政增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扶贫的投入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有明显的增加。这一点同志们要统一思想,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明确,要统一思想,要增加投入。在“十三五”期间,宁肯少上一些大项目,也要保证扶贫投入的明显增加。总书记还提出,中央的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入用于扶贫的部分,都要体现加大扶贫投入的要求。

  范小建委员认为,后来中央所制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比较好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和思想。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扶贫投入、信贷资金,还是社会帮扶资金,其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加大专项资金的整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特别是县一级的整合。中央的《决定》里面明确提出要鼓励支持贫困县把专项扶贫资金、各种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使用,解决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的环节,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往往是打酱油的不能买醋,有些资金总的盘子很大,但是具体起来又很分散,往往不能够集中力量去解决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整合的优势就是要把分散的资金打起捆来,能够集中用于某个特别突出的问题,这样的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新的扶贫模式不断涌现

  范小建委员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不断地涌现出一些新的扶贫模式,这是一件好事,而且是一个趋势。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进步,今后还会涌现出一些新的形式,比如说“互联网+”,或者是二、三线产业的融合等等。任何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实际上它可能都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有利于穷人,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利于富人,甚至还会更多地有利于富人。从扶贫工作的角度来讲,在关注这些新模式同时,主要关注如何更多地有利于穷人,能够更好地惠及这些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应该把完善机制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要注意完善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加大考核和监督的力度。

 

  脱贫任务能完成 但扶贫开发是长期任务

  未来5年实现6000万人口脱离绝对贫困,难度有多大?对此问题,范小建委员表示,“十三五”时期主要面临几个挑战:从贫困的程度上看,越往后贫困的程度就越深。长期贫困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从贫困的类型上看,过去一些体制型的贫困、发展型的贫困,都得到不同程度地解决,现在主要是生态型和社会发育型的贫困,这样的贫困解决难度非常大。此外,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来抓扶贫,现在经济发展进入下行的新常态。大的环境对于扩大就业、增长投入是一种制约。在体制方面。越往后对扶贫工作的精准度、精细化的要求就越高。现在的一些制度安排显得不是很适应,还有像返贫问题、相对贫困问题等等,使“十三五”的脱贫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范委员说,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这个目标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所决定的,其具体含义实际上是说到2020年时,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要达到或者是超过2300块钱。实际上严格讲这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当中的一个底线目标。

  范委员指出,我们现在是采取几个一批的办法,来实现脱贫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通过低保来兜底,也就是说其他的措施,产业扶贫、移民搬迁、转移安置、转业就业等等都解决不了问题,最后还有一手叫做“低保兜底”。

  “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用好各项措施,特别是把最后一条用好用足的话,我觉得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里面我觉得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贫困是相对的。”范委员强调。他指出,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要以为现在冲了一把,贫困问题就没有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仅仅是说在现行的标准下,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

来源:中国网 编辑: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