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老支书谢兴昌的四个“五年计划”

24.01.2017  19:39

            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门,三九四九冰上走。在温暖中国新春走基层的报道分队中,我们这队记者在2017年的1月9日开启温暖中国的采访,虽然是三九严寒,但我们的心是暖的,因为我们将用独特的视角和镜头记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们,感知比温暖更暖的力量。

  首站,我们来到去年7月19日习总书记考察的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那里是20年前习近平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


  我们要采访的这位非常有故事的主人公,是当时人群中最最激动的一位,他是一位1955年出生看上去干瘦但精神十足的老支书,叫谢兴昌。谢兴昌1997年从西吉县移民到闽宁镇,当初闽宁镇还是闽宁村,那里20年前被谢兴昌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而今,20年过去了,那里早已经升级为闽宁镇,从当年只有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拥有6万多人的“江南小镇”,从当年的干沙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谢兴昌说他激动是因为他是正真的闽宁协作的受益人,那天他给习总书记汇报了20多分钟移民的好处和发展变化,他本人是自愿移民来的,他的故事是他家的“五年计划”,相比国家大政的“五年计划”,这个小家的20年间四个“五年计划”就是移民发展的20年巨变的缩影。


  (同期声 谢兴昌):当初来,积蓄花光花完了,刚来四年要往回走,我给她(老伴)说,国家有个5年计划,咱们再等5年,5年过来没有发展,家里积蓄花完了,孩子还上学着,她(老伴)一直哭着要回,那时候寒酸的也动摇了。

  (同期声 韩翠花 老伴 谢旭锋 大儿子)当时困难大。

  (同期声 谢兴昌)但是我的思想一直坚定的。那时候我想,第一我是个乡村医生(有技术),第二我是村书记,我们不但不能回去,还要起一个村里的模范带头作用,把老百姓要说服了,留下来。我们再等一个5年,第二个五年慢慢就好了。


  (解说词)谢兴昌是个敢想敢干有主见的人,他7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里兄弟姐妹7人由母亲一人抚养,六十年代整个中国都处在艰难困苦中,尤其像谢家失去了父亲,没有主劳力,日子更是艰辛。从1960年到1967年,连续7年家里吃饭没有一点点盐,全家人面黄肌瘦。自小生活的艰辛逼得谢兴昌穷则思变。1997年刚从西吉来到闽宁,很多人一看是土沙窝,啥也没有就动摇,好几户人家直接跑回去了。但是西吉老家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生存环境恶劣。恰在此时,闽宁村于当年7月15日正式奠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发来贺信。谢兴昌一听,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他相信国家的好政策。

  就这样,聪明活络又会看病的谢兴昌,靠家里积蓄做点小生意,见识多人脉广,通过认识的做工程的生意人,帮着介绍一些工程,别人给他点千儿八百的介绍费,还有发挥以前赤脚医生的本领,不仅帮助刚来的村里人解决了就近看病难的问题,自己的生活也慢慢改善。


  (同期声 谢兴昌)在第二个五年,小儿子也出来了(初中毕业),大儿子也毕业了,小儿子去山东学铲车挖掘机等学了两年技术,在银川开挖掘机,一个月工资5千多,工资高得很。

  (解说词)在政府的帮助下,闽宁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跟上,同时凭借福建省给闽宁村派来的专家、教授,教移民种植蘑菇等技术,谢兴昌一家从最初学习种蘑菇、种枸杞,到后来种葡萄和养黄牛,日子越来越有起色。

  (同期声 谢兴昌)我们现在都做了生意忙不过来,家里的葡萄、枸杞原先长的可好了,现在都荒了。

  (解说词)谢兴昌坚信读书改变命运,再穷不能穷了孩子,党的移民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帮扶解了谢兴昌的燃眉之急,他的五个孩子陆续念书的钱有了着落。

  (同期声 谢兴昌)第三个五年就整个好起来了。那时4个娃娃上大学,我都是贷款,年年循环贷款,那时回老家别人都怕我,担心我借钱还不了。我老伴也担心地哭。我说你不用怕,只要人在,人是改造自然的(主体)我有决心养活一家人。


   (解说词)在当地信用联社的资金帮扶下,谢兴昌不仅解决了几个孩子的上学问题,而且还看准了一个项目一下子贷了10万元,彻底打了一个翻身仗。

  (同期声 谢兴昌)(信用联社负责人)徐主任说你年年都还清着。你不用怕,现在要贷款多少?我说贷10万元,我在银川看到一个塔吊,新新的卖8万元,后来一同去考察后觉得可行,当场签合同贷了10万元。我的塔吊信誉好,一年下来就挣了十几万,不仅把账都还清,还落一个塔吊,家里老婆孩子都开心。这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第二年又贷了15万,买了新塔吊,两个塔吊当年赚了20多万,这样第三个五年就把所有的账都还清,翻身了。

  (解说词)非常有经济头脑的谢兴昌,走出大山,思路就活了,机遇也多了,感觉总有做不完的事,赚不完的钱。据闵宁镇政府统计数据显示,从1997年到2016年,移民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到2016年的12000余元,增长了整整20多倍。谢兴昌一家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再也不是当初穷得借钱念书的人家了。


  (同期声 谢兴昌)第四个五年干了一年,俩塔吊卖了。俩塔吊这几年挣了五六十万,最后还卖了13万元,给儿子在银川城里买一套房子,大儿子买了个车。儿子回来村里包工程,带着村里人一起致富,我老伴再也不想着回去了。

  (同期声 韩翠花 老伴 谢旭锋 大儿子)不想回去了。生活改变,一是党的好政策,二也看个人努力。

  (解说词 )人群中那个最激动的干瘦的老支书,虽然已经在2006年卸下肩头重担不再担任福宁村村支书职务,但是他带头致富的经历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依然让总书记称赞。(宁夏新闻网 记者 蒋萍 马建宁 杨洲 胡俊)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