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获得感 群众幸福再加码——改善民生的宁夏答卷(上)
阳光照在脸上,温暖长存心头。
在困难与挑战中砥砺前行,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映照着万家灯火。从2007年开始,宁夏连续十年实施“民生计划”,每年集中办理一批群众最关心的实事,集中解决了一系列关乎老百姓生活生产的难题,每一项民生计划、每一个数据指标,都宛如一盏明灯,一团篝火,照亮和温暖着老百姓的心。
连续多年,七成以上财力投向民生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百姓冷暖记在心里,坚持民生优先,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连续多年将七成以上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大手笔的民生保障投入、一再拉长的“民生答卷”背后,连接着千家万户,受益的是每一位群众。
2015年,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宁夏投向民生的资金不降反增,74.7%的财力被用于改善民生。
同年,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阳光沐浴工程,“过去洗菜、淘米都是冷水,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热水。这几天降温,随时都能用上热水,真是太方便了。”提起家里安装的热水器,贺兰县常信乡团结村村民罗凤英不停点赞。
“阳光沐浴工程”是民生计划的一个子项,2015年,自治区财政拿出2亿元,为20万农户每户补贴1000元安装热水器,解决洗澡难题。
“为民办实事,从来不差钱。”自治区财政厅厅长张苏安说,这些年来,我区始终把老百姓的需求和期待作为工作的第一落脚点,一方面,积极向上跑项目、争资金;另一方面,大力压缩财政运行支出,把钱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财力向困难群众倾斜、向民生工程倾斜,真正体现了民生优先的理财理念。
加大环境保护,宁夏美出新高度
村道整洁,绿树成荫,黛瓦白墙,河塘清澈……走进银川市灵武崇兴镇郭碱滩村,77岁的村民姚永录向记者讲述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实施后的变化:“过去家家户户都是旱厕,院子旁边挖个土坑坑,夏天苍蝇飞,冬天冷飕飕,现在大家都用上了冲水马桶,干净又方便。”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美丽村庄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进农家”,稳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改卫工作,加强环村林、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建设和村镇庭院绿化。2010年以来,投入资金19亿元,对全区所有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环境整治全覆盖。
在加强环境整治方面,今年自治区统筹安排了2.37亿元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比2015年增加了3倍,为煤尘、烟尘、扬尘、汽尘同治提供了资金保障。
来自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宁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上升3.9%,PM10全区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8.2%,下降幅度居西北地区首位,PM2.5全区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9%,环境空气质量连续2年下降的趋势得到逆转。
自治区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今年以来完成火电企业脱硫设施建设1763.8万千瓦、脱硝设施建设1707.4万千瓦,鸳鸯湖电厂成为西北首个达到超低排放的电厂。启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12个,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9%和90%,2016年上半年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100%达到Ⅲ类以上良好水质,全区7个重要湖泊水质总体为Ⅳ类水体。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助推农民增收
通过精准识别,宁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58万,5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宁夏最大的民生。
为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宁夏连续多年实施生态移民、整村推进等工程,2015年共搬迁生态移民5万人,脱贫销号200个村,减贫12.1万人;2016年计划为4万人建设住房、搬迁3万人,脱贫销号200个村。
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驼巷村是2015年脱贫销号的贫困村之一。“一年前我们还住在土坯房里,院墙坍塌大门破旧,下雨下雪愁死人。”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村民陈生谋直皱眉头,2015年村里的快速变化让他始料不及。
“焕然一新”四个字,是陈生谋对驼巷村一年来变化的总结,这个曾经村容破旧、道路坑洼的贫困村脱胎换骨。作为自治区确定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之一,驼巷村统一建设了新房,各项设施一应俱全,成了全区创新机制精准扶贫的样板村,贫困户已经全部销号。
从消除贫困到迈向小康,从“活着”到“生活”,再到更有追求、更有质量的生活,宁夏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映射在每一位群众质朴的生活里。今年上半年,宁夏积极推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特别是采取多种措施助推农民增收,据统计,上半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60元,增长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