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臂膀缚“沙龙”

05.07.2020  13:30

  一只灰蓝色蝴蝶翩然而至,停驻在一株柳的枝叶上。

  沙柳四周,遍植柠条、沙蒿、合作杨,微风起处,漾起层层绿浪,消失在漫无边际的绿色世界里。

  这里,是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宁夏治沙防沙的主阵地,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荒漠化治理缩影。

  6月底,站在保护区内,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维军抬手遍指四周:“40年前这里还是流沙滚滚。”如今沙海变绿洲,2万多公顷的南北两大核心区如同绿色的臂膀,拱卫着盐池县城,构筑起护卫宁夏东大门的“绿色长城”。

  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且全区80%的地域年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数十年来,宁夏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紧紧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沙化封禁保护等国家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加快防沙治沙建设步伐。2011年至2019年全区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3.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2%。

  沙龙困 物种兴

  驱车行驶在保护区内,随处可见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地,隐约透着点绿意。“这样的地在普通人眼里可能平平无奇,但它却是锁住沙龙的‘功臣’。”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治沙人通常将这种现象称为“结皮”。

  2016年以来,宁夏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至300万元用于禁牧封育。禁牧封育给了沙区草原植被休养生息的机会,地壳逐渐形成,沙子便被牢牢困在壳内,由暴躁变得安分。

  当沙龙受困,生物种群便活跃起来。今年4月,两位“稀客”先后造访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和遗鸥。“每年春秋鸟类迁徙的季节,大量多年未见的种群都会在哈巴湖出现。”张维军说。经调查监测,目前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类从2011年观察到的15纲29目92种,增加到2015年观测到15纲33目120种。扎设草方格的地方,一些草本植物大量侵入,生物多样性得到了良好的恢复。

  “你看,在盐池境内已经看不到黄色地块了。”张维军点开卫星遥感地图,一遍一遍滑动着屏幕。画面上的盐池,绿意葱茏。

  截至目前,盐池县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百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31%和70%,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的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

  点沙成金 绿色经济

  当沙丘滚动的速度再也赶不上沙柳生根发芽的速度,昔日不毛之地终成沙海绿洲。

  与之相对应的,是不断壮大的防沙治沙队伍和新时代扎根一线治沙造林的奉献精神。不仅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人投身治沙事业,更吸引了一批企业开发沙产业,在沙区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前提下,使防沙治沙由被动防治走向了主动利用开发。

  昔日的沙带,变身绿色经济带。盐池县精心打造长城旅游观光带等生态旅游景点,培育了长城自驾、乡村休闲、农家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沙区,盐池县采取封育与撒播相结合的方法,发展灌木林,并充分利用柠条资源,发展转饲加工,推动滩羊产业发展。在盐池县花马池镇十六堡生态移民新村一家饲草料配送有限公司,柠条原料经精细加工,变身水分适宜的饲草料。经科研人员论证,当地常见的抗旱灌木柠条,防风固沙之余,粗蛋白含量高,是牛羊的理想饲草。

  此举巩固了封山禁牧的成果,也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盐池县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草原产草量由10年前的每亩48千克提高到147千克。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23%,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459.44万吨。

  草原是重要的绿色屏障、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牧草种质资源的基因库,也是宁夏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截至2019年年底,全区奶牛存栏43.7万头,人均牛奶、牛肉、羊肉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6位和第5位,畜牧业总产值达179亿元。

  宁夏将科学编制防沙治沙规划,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特色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推进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同时推进沙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各区域有利条件布局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努力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记者 宗时风)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