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易地扶贫搬迁村找到好产业
原隆村社区里装设了光伏发电板,为村民提供免费电力。 拓兆兵 摄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产业配套是易地扶贫搬迁成功与否、见效快慢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力争完成1000万人口的搬迁任务,帮助他们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与以往相比,这一轮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时间紧,而且产业配套也要从传统产业转而趋向新兴产业。在新时代如何以新理念做好产业配套,从而确保搬迁扶贫成效更精准?原隆村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012年以来,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新村——原隆村通过配套“葡萄+”“光伏+”“旅游+”等产业,使全村1998户、1万多移民在4年多的时间内全部实现了脱贫。
葡萄+:
兼收并蓄保就业
从银川市区沿贺兰山西行10多公里,就来到了原隆村。高大的门楼,整齐的街道,移民新村透着一派繁荣景象。自2012年起,1万多移民带着美好期望陆续从宁夏南部贫困山区的原州区和隆德县搬迁到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新村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酒庄和葡萄园。原隆村地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这些葡萄园不但是原隆村坚固的生态屏障,也是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阵地。
“酒庄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和观光旅游一二三产业为一体,产业附加值高,具有吸纳不同年龄段移民、特别是‘4050’移民就业的能力,既能确保移民稳得住,也有利于实现尽快脱贫。因此,在对原隆村进行产业配套时,我们优先考虑了‘葡萄+’。”闽宁镇镇长王永强告诉记者。
走进立兰酒庄的葡萄种植园,45岁的罗素梅正与一群工人一起给葡萄树剪枝、压土。立兰酒庄占地1600亩,全部流转自原隆村,工人们也都来自原隆村。由于种田和种葡萄差别不算大,移民们边打工边学习,挣钱培训两不误,很快就掌握了新技能。“在葡萄园打工比在老家种田收入高多了,我们一年就脱贫了!”罗素梅难掩心中的喜悦。
在移民新村,像罗素梅这样的“4050”人员是脱贫攻坚的主力。由于文化程度低、学习和掌握技能较慢等原因,他们很难在二三产业稳定就业。在葡萄种植园打工,当的是工人,挣的是工资,干的还是农活,这样的“软着陆”方式受到大家的欢迎。
“葡萄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需求量很大。在原隆村3000多劳动力中,常年在葡萄园打工的有2400多人,移民中一年就实现脱贫的情况相当普遍。他们能够顺利就业,也保证了移民新村的稳定和繁荣。”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说。
“4050”忙种植,“2030”搞服务。35岁的刘莉2013年从老家移民而来,和丈夫到立兰酒庄打工。由于聪明勤快,加上文化程度较高,她很快便成为立兰酒庄的行政人员,专门负责旅游接待工作,月工资3000多元。她的丈夫也在酒庄做灌溉及设施维护工作,月工资3500元,夫妻俩年收入8万元左右,顺利脱贫。
除了立兰酒庄,附近的德龙酒庄等也吸纳了大量原隆村村民就业。据统计,原隆村每年务工总收入达1500万元,2016年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全村提前实现整体脱贫。“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是国内正在崛起的明星产区,规模大、前景好,随着品牌效益的提高,‘葡萄+’会为移民们带来更多持续稳定的收入!”立兰酒庄总经理邵青松告诉记者。
光伏+:
农光互补扶重点
在原隆村,白墙灰瓦、陇东风格的新民居透出浓浓的文化韵味,而街道旁矗立的大型光伏发电板,则为移民新村增添了玄幻的科技感。“光伏+”不仅为原隆村免费提供电力,而且对帮助重点人群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光伏+’集发电、种植养殖、观光旅游等一二三产为一体,具有业态互补、点对点扶贫精准等优点,因此当初给原隆村规划产业时,我们引进了光伏企业。”王永强说。
走进村边的光伏园区,45岁的万军红正在大棚里巡检。大棚顶上,是一块块巨大的光伏发电板。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昌盛光伏公司的子公司,占地2078亩,全部流转自原隆村。一期建成光伏大棚588栋,工人都来自原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还可享受特殊政策承包大棚。“公司提供种子、技术并包销产品。”万军红告诉记者,2014年,他一家6口从隆德县三河乡搬迁到原隆村,由于他有视力残疾,妻子又患有精神疾病,属于重点扶贫对象,村里安排他到光伏园区打工,学习香菇和花卉种植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万军红承包了一个大棚种香菇,一年就实现净收入2.5万元,加上公司的1万元分红及其他收入,家庭年收入近4万元,比在老家种地多出2万多元,顺利实现脱贫。
重点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是扶贫的难点,也是必须补齐的“短板”。在原隆村,像万军红这样靠承包大棚快速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30多户。无需出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还有人手把手帮扶,这样的产业设计对他们来说可谓十分贴心。不仅如此,根据村企协议,华盛绿能公司每年还给原隆村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分红1万元,而且公司对承包大棚的贫困户实行香菇价格保护政策,确保他们有稳定可观的收入。“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前几年我们的大棚种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每年拿出百万元资金支持原隆村,这得益于光伏发电业务每年3000多万元收入的强大支撑。”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主管张东方说。
随着部分重点人群实现脱贫,2017年,华盛绿能公司扩大了支持范围,将承包大棚数量扩大到300多栋,面向原隆村所有村民,并增加了收益更高的蚯蚓养殖等项目。与单纯在大棚打工相比,承包大棚的收入要高出一两倍,这将加快原隆村脱贫之后的致富速度。而对于华盛绿能公司来讲,这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据了解,2017年该公司农业板块首次实现盈利,光伏旅游也有了收入,开始步入产业融合良性发展轨道。
旅游+:
增添发展新动能
先进的产业配套理念将原隆村这片曾经的荒漠戈壁变成了如今山林互映的诗意田园,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优越条件。2016年闽宁镇出台规划,将“旅游+”列为原隆村主导产业,这为移民新村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宁夏是全国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全域旅游强调在‘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统领下,旅游格局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延伸,产业发展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作为新型移民新村,我村有着发展全域旅游的显著优势。”王升说。
走进宁夏青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红树莓种植基地,智能玻璃大棚里绿意盎然。大棚对面,是一列长长的火车旅馆。如此的混搭,是产业融合的结果。“红树莓有‘黄金水果’之称。基地是集红树莓种植、产品研发、深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该公司董事长车秀珍说。
尽管是种植加工企业,但基地被当作旅游景区来打造,有生态餐厅、列车旅馆、滑草场等旅游设施,大型玻璃连栋智能温室可确保四季旅游,游客可以在这里观光、采摘、吃饭……“以旅游业为引导,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了解我们的绿色理念,消费我们的健康产品,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可大幅提高企业综合效益。”车秀珍说,自2017年9月至今,基地已经承办了永宁县“葡萄丰收自驾游”等活动,不但增加了营业收入,知名度也迅速提高,目前该基地正在申请3A级景区。
在原隆村,青禾公司、立兰酒庄、华盛绿能公司都在发展旅游业,立兰酒庄年游客接待量突破6万人次,规模十分可观。据了解,这3家公司共流转土地6300多亩,占原隆村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可以说,原隆村全域旅游格局已具雏形。不仅如此,原隆村还计划将旅游业与黄牛养殖业融合起来,搞特色餐饮,使之成为原隆村发展民宿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拓兆兵 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