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新常态”把握粮食发展新机遇

23.12.2014  15:43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粮食行业也将迎来新机遇。
          三大机遇新常态下,粮食收储企业要抓住三大机遇:一是抓住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机遇。“新常态”为国有收储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混合所有制结构的构建,可逐步解决影响国企发展的资金和管理机制问题。
          二是抓住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遇。粮食行业要加快粮库信息化、粮政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尽快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粮食”,提升在库粮食管理和粮食行政监管水平。为此,江苏省宿迁市共投资750万元,建设3家数字粮库。全市51个收储库点建设粮食收储可视化信息系统,共投资923万元,目前也已进入试运行阶段。此外,沭阳县、泗洪县等5个县级信息化平台完成建设。2015年将继续推进宿豫区来龙粮库、宿城区埠子粮食储备库、泗阳县卢集粮库等中心库数字粮库建设。
          三是抓住国家重点投入民生行业的政策机遇。粮食行业具有公益性质,是民生行业,属于“新常态”下国家政策重点调控和管理领域,项目资金的支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5日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有所为有所不为“新常态”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企业谋发展、做决策,不能凭感觉,而是要关注大势,特别是面对未来的差异化调控,企业应讲究经营战略与战术,要立足主业,有所为有所不为。
          保持定力,着眼长远发展。首先库点的布局要合理,库点规模要与粮食产量和粮食商品量相匹配,不能贪多求大。今年,宿迁市结合各县区粮食生产能力及收购与供销需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以及乡镇撤并规划和城镇化发展方向等实际,实事求是调整库点,在原先113个库点的基础上,保留70个库点,其中:1个物流园区库、5个中心库、64个收储库。中心库要求仓容达5万吨以上,具有储备粮承储、烘干、药剂管理、害虫防治、质量检测等功能;另外,以退城进郊、异地新建、原址改(扩)建等方式在全市改建、扩建64个具有收购、储存等综合功能的收储粮库,使其仓容逐步达到2万吨以上。切实解决了目前存在的布点过于分散、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使调整后的粮库布点更加科学、仓容更加有效、利用更加充分。
          其次是仓储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目前宿迁市各县区仓储队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职工队伍严重老化,各县区正在实施的粮库信息化建设严重缺乏必要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我们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粮食仓储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仓储管理人才、仓储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在下力气培养企业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吸收和引进高等院校仓储专业毕业生,特别是引进适合粮食仓储、检验等重点环节、重要岗位的适用人才。在培养引进人才的同时,要提高其经济和政治待遇,吸引和留住人才。
          再者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提高。
          要借助今年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优势,提高收储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提升企业效益。            保持理性,着眼顺势而为。对粮食行业来说,顺势而为就是要高度重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仓储设施现代化。以前宿迁市各县(区)仓容分布不平衡,基本是“少、小、差”格局,即:仓容规模大的企业少,库点规模总体偏小,库容库貌仓储条件差,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逐年增加,宿迁市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很难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需要和现代粮食流通发展需求。今年以来,宿迁市按照省粮食局的部署,严格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点,应修尽修,全面覆盖”的原则,全力实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全市共维修改造55个库点,维修改造仓容83.2万吨,总投资18185万元,其中维修12506万元、功能提升4756万元、信息化建设923万元。省级以上财政补助10714元、县区财政配套1310万元、企业自筹6161万元。维修改造工程9月底已全部完工。维修后全市粮库统一了外部色彩标识,粮库面貌焕然一新,粮库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粮食机械、机械库、化验室等附属设施设备配备齐全,职工工作积极性也明显提高。
          保持活力,着眼创新发展。“新常态”下,首先要积极拓展为农服务项目,如粮食烘干、除杂等。随着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粮农不愿晒粮和卖潮粮成为普遍现象,粮食未经烘        干水分高,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收储标准和安全储粮标准。
          为了更好地服务种粮农民,宿迁市6个库点配备了烘干机,尝试为粮农提供烘干服务,粮食日烘干能力已经达到了1460吨。2013年,全市夏秋两季经过烘干的粮食达4.8万吨,占全市常年粮食收购量(150万吨)的3.2%。根据近年来烘干机使用实践,粮食通过烘干,可保持品质鲜香、减少损耗、节省农业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能够在连续阴雨天通过烘干收购潮粮,保证了在恶劣天气依然能够敞开收购农户粮。
          下一步,宿迁市计划在35个国有粮食企业库点配备烘干设备,每个库点配备日处理潮粮300吨的烘干机,每套烘干机建设成本是300万元,计划总投资10500万元,力争国有粮食企业烘干设施配备率达到59%,日烘干能力达到1.2万吨左右。
          二要拓展经营方式,力争“新常态”下企业收储经营更从容,那就是要与上、下游产业积极开展合作,如与上游粮源基地合作,不一定直接参与,可以进行协议收购,保证粮源稳定;与下游粮食加工企业合作,可以开展订单收购,即购即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