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小葡萄”串起“金色大产业”

02.06.2016  04:53

  “我公司是一家集酿酒葡萄种植、 葡萄酒酿造与销售一体的专业生产企业。”日前,记者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瑞丰葡萄酒有限公司采访时,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 除了有30多名正式职工外,该公司每年还聘用了由20多名移民组成的季节性工人。

  “如今,红寺堡区凭借着种植的10.6万亩酿酒葡萄, 先后引进了28家葡萄加工企业,还建成了10家葡萄酒厂和酒庄,累计产值超过10亿元。可以说,酿酒葡萄产业已成为红寺堡区移民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红寺堡区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局长海万昌说。自2007年至今,红寺堡区酿酒葡萄产业按照“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 “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劳务经纪人组织、群众自愿”方式,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还让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

   征集企业需求做好“订单式”培训

  红寺堡区为创新发展葡萄产业,鼓励企业利用土地流转形式支持农耕地建立葡萄种植基地;鼓励已经建有种植基地的企业流转农耕地扩大种植规模;鼓励家庭农场、农户联合体、葡萄产业专业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利用农耕地种植葡萄。

  红寺堡区提出凡是对流转农耕地或联合体集中种植在1000亩以上的规模基地给予资金补贴。同时,该区还协调葡萄酒企业和种植户之间自愿认购,以此推动葡萄集中连片流转,并由合作社以合同形式对种植基地进行统一化、标准化、机械化管理,每个合作社年签约作业服务面积在5000亩以上,其中与农户签约面积不低于2000亩。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全区葡萄酒加工企业用工需求,解决移民的就业岗位,红寺堡区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经常走访辖区内的各大葡萄酒加工企业,征集企业用工培训需求,做好“订单式”培训。该局还委托宁夏境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葡萄种植户、承包户进行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培训班采取现场实地讲解和实地操作的方式,使每个参加培训的种植户都能掌握每个种植生产环节的技术要领。”海万昌说。

  目前,该局已与辖区内的多家葡萄加工企业以及种植基地开展合作,并且加大了葡萄种植、加工等相关工种的培训力度。

   发放小额贷款 建成葡萄基地

  今年38岁的闫录,是红寺堡区的农村青年返乡致富带头人。 2004年,闫录从甘肃镇原县迁居至红寺堡镇中圈塘村。该村距离红寺堡城区10公里, 是由6个村搬迁而成的移民村,村民除了习惯种植粮食作物外,其余的就靠外出务工。

  2007年,闫录结合红寺堡区发展农牧业与种养殖的新政策,和该村其他干部一起尝试带领村民种植酿酒葡萄。 “当时,整个红寺堡区的村民听说酿酒葡萄需要3年挂果、5年后才能进入成熟期,纷纷抵制。”闫录回忆说。后来,随着政府对所有的种植户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政策扶持后,广大的红寺堡移民才开始尝试种植。正是由于起步早的缘故,当年,闫录所在的中圈塘村建成了红寺堡区第一个万亩葡萄基地。

  据红寺堡区就业创业与人才服务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09年至今,该局结合中圈塘村的大规模种植葡萄的实际情况,除了陆续为该村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种植技术培训627人外,还为258户发放了小额担保贷款1161万元。

  2015年, 该村葡萄产量达到6000吨,销售收入1800万元。如今,葡萄产业已成为中圈塘村的经济支柱产业,同时还成为红寺堡区推进葡萄产业的“形象大使”和“推广大使”。

   利用种植示范区 打造优势产业

  据了解,从2014年至2016年间,红寺堡区将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南川乡做为重点发展酿酒葡萄的三个区域,3年内新增6万多亩,其中利用农耕地共3万亩。经过3年的葡萄种植,如今包括中圈塘村在内的土地沙化治理成效显著。同时,现有的6.67万亩葡萄也即将在今年全部挂果。

  海万昌说,红寺堡区通过打造优质葡萄种植示范区,辐射带动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实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种植模式向 “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同时,实现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向协会统一的经营模式转变;实现了以传统粗放式管理向标准化、集约化管理方式转变。

  按照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的发展规划和红寺堡区葡萄产业总体规划,计划到2020年,红寺堡区的葡萄种植将达到30万亩,年葡萄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届时,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将真正成为红寺堡区发展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国劳动保障报  记者 赵 文   通讯员 杨建宁)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