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驱散“想象”迷雾

21.10.2015  08:35

  最近,同事间聊起“贫困”,原以为颇多关注、并不陌生的话题,深谈起来却发现,我们对“贫困”的了解,多还停留在曾经的“记忆”、间接的“见闻”里。倒是应了一句感慨,“不是说我们脑海里没有贫穷的概念,而只是少了些醒目的实情;不是说我们内心里对贫困没有深沉的情怀,只是少了些具体的关怀”。

  多数人可能没有直接从事过扶贫工作,对“贫困”有点“想象”,这并不奇怪。但是,落实到眼下的扶贫攻坚工作,尤其是“精准”二字,就容不得半点“想象”了。

  这么多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斐然、世人瞩目。成绩,着实不易,为今后提供了丰富经验,也给了我们奔着目标不懈奋斗的信心和勇气。但是有些教训在所难免,比如有的扶贫工作始终难有突破,比如依旧存在“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工作方式。说到底,这还是我们对谁家真贫、怎么帮扶、是否见效等实际情况和关键问题,了解不足、熟悉不够,研究得不透。“精准”不足,“想象”有余,双眼被“蒙蔽”,扶不到点子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这何尝不是扶贫攻坚路上的障碍?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面对“贫困”这个“敌人”,亦是如此。时至今日,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减贫难度越来越大。搞清“其病之所自来”,坚持“对症下药”,“知”真贫、真“知”贫,扶真贫、真扶贫,就要讲究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简而言之,就是“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如今,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日已然不多,没有拖延和退缩的余地,容不得心存侥幸的幻想。清楚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更明白,任务越艰巨,越紧迫,压力越大,越是要日进一日,争取事半功倍。不浪费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自然就要处处精准才行。扶贫扶贫,扶的是一个“贫”字。人体虚弱,为疾患所趁,良医应考虑如何使病人身体强壮,若体质不改,则前病去而后病来,劳扰不休。扶贫,同理可鉴。虽说一穷百穷,可穷根还是各有不同,贫困群众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也各有所异。拔穷根、摘穷帽,“精准”才能见长效。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精准扶贫,是触摸人心的工作。“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这是我们对人民、尤其是贫困群众的庄重承诺。履行诺言,凭空想象不行、“蜻蜓点水”不行,没有实实在在、精准到位的行动,终究不过是自欺,更伤害了群众感情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抓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些,哪一项不是要干部沉下身心,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去?哪一项不是要政策实下去,确保好处落到每一个扶贫对象身上去?沉下去、实下去,挤干“想象”水份,才能见真知,见人心、有温度。

  打赢扶贫攻坚这一硬仗,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精准。克服“惯性”依赖,驱散“想象”迷雾,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前提、要求,也是坚实基础。(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