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需要“监督”护航

25.04.2016  12:52

  日前,福建省上杭县首轮扶贫资金专项巡查结束后,县纪委作出处理决定,111名干部因扶贫资金问题被问责。

  从以往一些实际案例来看,扶贫工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造成扶贫工作“中梗阻”,影响扶贫工作的落实。诸如,有的地方在扶贫对象的确认上,或因有的干部优亲厚友,或因工作马虎,造成让不是贫困人群的被纳入扶贫对象,而真正的贫困对象被搁置在一边;有的干部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搞变通、欺上瞒下,造假骗取,谋取私利;有的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吃、拿、卡、要;有的干部慵懒散,帮扶工作浮于面上,走于过场,以致于出现“做样子扶贫”、“花架子扶贫”的不正之风;有的滥用职权,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腐败问题。

  客观地说,这些不良现象,完全背离了开展扶贫工作的初衷。这样,做不到“精准落实”,那又怎么能做到保证精准扶贫呢?不仅让扶贫工作流于形式、走于过场,“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宏大目标势必会大打折扣,而且也会使国家颁布的惠民政策失信于民,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可否认,扶贫工作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走于过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不够到位,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如果加强了对扶贫工作落实的监督,情况就会大相径庭。有了监督,精准识别贫困户就会得到较好地落实,“假贫困户”现象就会得到有效遏制。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就会认真对待,慵懒散、敷衍了事,打扶贫资金的歪主意等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地减少。干部就会认真做好帮扶工作,扶贫资金也就会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贫困群众就会真正受益,党群、干群关系就会更加密切。

  由此可见,要想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对精准扶贫工作各项流程进行全程监督。有关部门要严格把关,真正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消除“扶不贫”现象。要进一步落实政务、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杜绝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搭顺风车”谋取私利,以及“做做样子”等的不良工作作风和腐败现象。审计、纪检、扶贫、金融等部门要注重联动联查,确保扶贫资金的管理规范、使用高效。对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的人员,要给予必要的纠错、问责和查处惩治。因此,福建省上杭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采取“精准监督护航”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陈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