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银川答卷

21.07.2016  11:08
 

  “输血”变“造血”扶“”又扶“”——

  精准扶贫的银川答卷

  月牙湖乡滨河新村移民在红树莓基地采摘。

  看着亲手种植的娇艳夺目的康乃馨,月牙湖乡移民张金燕表情中透出浓浓的喜悦;得益于技能培训,移民高生玉从一个“土把式”变成了中银绒业月牙湖针织厂的一名基层管理者;种上了劳务输出这一“铁杆庄稼”,西夏区同阳新村的马秀霞对致富路有了更清晰的向往……近年来,银川市结合移民地区、贫困地区实际,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劳务输出、发挥社会兜底作用,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精准发力。

  7月14日,在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的花卉种植园区里,40多岁的张金燕正在忙着采摘,温室里的12000枝康乃馨到了收获的季节。这次的收获能让她挣到6000多元。张金燕一家是月牙湖乡滨河二村的贫困户,丈夫段珍武由于患病在身干不了重体力活,全家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肩上,温室里的康乃馨就是她的希望。在月牙湖乡花卉种植园区,像张金燕一样的困难户有100多户,种花可以让他们户均增收2万~3万元。

  近年来,银川市结合移民地区、贫困地区实际,实施精准扶贫,针对每个村的产业特点,精准施策脱贫攻坚,按照“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劳务输出脱贫一批、培训就业脱贫一批、社会兜底脱贫一批”的“四个一批”模式,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劳务输出、发挥社会兜底作用,走出了精准脱贫的银川模式。

  “输血”变“造血”产业扶贫助增收

  在兴庆区月牙湖乡红树莓基地,58岁的冯德财长期从事着田间管护工作,他告诉记者:“岁数大了,出去打工不好找工作,在这儿一个月能挣2400元,日子好着哩!”据了解,该基地每年4月~10月雇用600名贫困人口(其中包括200名残疾人),从事田间管护、采摘工作,贫困户年人均收入不低于8000元。

  兴庆区扶贫办主任李兴俊向记者介绍说,兴庆区已经形成了花卉产业、红树莓产业、奶牛养殖产业等几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兴庆区仅仅是银川市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新建红树莓产业园3个,面积达6500亩,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00余人,每人实现年收入5000元左右。此外,兴庆区将规划建设1000只以上肉(毛)兔标准化养殖圈棚20座;金凤区将规划建设2个设施瓜菜扶贫产业园区,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246户入园经营;西夏区已规划建设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设6栋8640平方米钢结构蘑菇棚,全部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经营;永宁县实施“4+1+1”脱贫行动,为每户贫困户托管4头肉牛,年底分红8000元,为每个贫困户分配1栋光伏大棚用于种植经营;灵武市有针对性地引进11家公司(合作社),按照“企业+农户”模式通过务工就业、托管、入股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经营管理,实现“特殊群体”脱贫产业全覆盖……

  扶“”又扶“”不再“等靠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群众掌握就业创业技能,是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对此,银川市首先从抓技能培训入手,坚持差异化发展的培训原则,按照移民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划分成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不同的培训班,为移民群众送上培训大餐。

  月牙湖乡移民高生玉经过培训后,从一个“土把式”,变成了中银绒业月牙湖针织厂的一名基层管理者。他告诉记者:“以前在老家彭阳靠种地为生,完全是靠天吃饭。而现在,我一个人的工资比以前全家的收入都高,厂里还给交‘五险一金’咧。

  近年来,银川市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意愿,设置纺织、电工、电焊、装挖机、中式烹饪、家政服务、育婴等专业,对年龄在18~45岁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移民实施技能培训,提升技能,促进创业就业,稳定增收。

  同时,针对年龄在45~60岁的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移民,组织种植、养殖、手工制作、鲜切花等实用技术短期培训。针对建档立卡户中的334名特困家庭学生,在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的相关政策基础上,每人每年给予交通生活补助1000元。通过技能培训,在教授移民群众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让移民群众开拓了思路,转变了思想。

  42岁的安国泰2013年从彭阳移民至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由于15岁时生病导致右胳膊畸形,他没法干体力活,眼看着其他移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安国泰急在心里。2015年开始,金凤区残联搭乘和顺新村设施果蔬种植园区建设快车,投入29.2万元,打造了贫困残疾人果蔬种植扶贫基地,扶持该村73户残疾人从事果蔬种植。通过积极学习种植技术,安国泰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靠、要’是不行的,我现在就靠自己,种一棚吊瓜能收获3500多斤,咋也能卖1万多元。接着还能种西红柿,也能卖1.5万元左右,今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劳务输出让群众“”上“铁杆庄稼

  时下,正值枸杞成熟的季节,家住西夏区同阳新村的马秀霞跟着同村的100多名村民来到宁夏农垦南梁农场枸杞地采摘枸杞,人均可收入3000元左右。自打2012年从彭阳县草庙乡搬迁到同阳新村后,马秀霞一家住进政府为移民盖的崭新小院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阳新村的690户村民都是从彭阳县搬迁至西夏区的生态移民,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奶牛托管等项目,当地群众逐渐走上脱贫致富路,去年全村人均劳务收入达5800元,劳外出务工成了这里群众的“铁杆庄稼”。

  银川市充分发挥各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采取“支部+协会”的模式,推动村党支部、劳务协会(公司)与发达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开展劳务协作,通过30多家劳务中介机构、60余名劳务经纪人,向滨河新区、综合保税区、如意纺织园区、中银绒业等输送务工人员及组织外出务工,增加移民收入。上半年,同阳新村劳务输出近30000人,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

  同时,银川市实施“社会兜底扶贫”措施,对于已经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转移的符合低保政策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上半年,已将移民地区2500余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纳入农村低保。同时,各县(市)区已按照3150元新的低保标准重新摸底排查,将符合低保标准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兜住底线。(记者 王一平 文/图)

 

  来源: 银川日报

银川经开区转型升级促高质量发展
    抢抓“朝阳项目” 形成“二期现象” 新华网
银川让土地成为农民手中“活资产”
    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 积极推新华网
银川市总工会启动“冬送温暖”活动
    为正在严寒气温下作业的职工送上慰问品,新华网
银川6家银行网点受理住房公积金业务
    从“入厅”办理变“出厅”办理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