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十二连增:农业结构改革正当时

23.12.2015  19:07
        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很多人看来,粮食增产是大好事。
        但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却不这样认为,“储粮超过了安全系数就是负担,‘谷贵伤农’”。同样,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这“追求持续增产和农民收入受损,是不可持续的农业”。
        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在于:进口粮入市,国产粮入库。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价与进口粮到岸价比,毫无优势,农民卖粮难,国家储粮负担沉重,而且化肥农药造成水土污染、食物污染。”任继周强调,“这个负担背不起了,农业到了不改革不行的时候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也为此忧心忡忡。今年他走了3省8市做调查,发现仓库满满的,粮食都卖不出去,能卖出去的是进口粮食。从国外进口的三大主粮,比国产粮便宜。
        “一方面粮食增产,另一方面只能进口,中国农业竞争力为什么突然降低了?中国农业怎么了?”陈章良发问。
        实际上,从口粮来说,国人不需要那么多粮食。任继周介绍,我国每年消耗的粮食,大部分是用作饲料,而给牲畜吃草比吃粮食营养更高更全面,拿粮食喂牲畜并不经济。而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即需要更多的肉蛋奶,肉蛋奶的产出更需要草饲料来支持。
        今年,农业部出台文件,提出要可持续发展,要适度进行休耕试点。在朱启臻看来,一方面土地抛荒,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土地上追求高投入、高产出,是压榨土地,是不可持续的农业方式。土、水、肥和动力等资源高投入的发展道路,会导致生态和生产两败俱伤。此外,土地大面积抛荒,这也是不可持续的。
        “产量应该适度,不是追求越高产越好。过去在发展理念上也有问题。”朱启臻表示。
        在党国英看来,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一个挑战,这方面成绩不够。
        农业结构改革迫在眉睫,要改变目前农业发展这种尴尬状况,任继周指出,应该靠草地农业,要多种饲用作物。
        专家认为,把口粮安排够,另外的土地采用草田轮作,可以满足饲料缺口,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减少。同时要恢复水利。草地农业系统是一个能满足现代人的食物结构,并能兼顾生态和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系统。
        今年一号文件也提出,要轮作种饲草料。此外,国家布置了一些草地农业的示范区,但任继周认为力度还不够,从项目上看也不够系统。“草地农业结构改革的思路还不清晰。”在朱启臻看来,未来应该给土地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不要追求眼前的所谓高产出。对土地既要充分利用,也应合理产出。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农业经营方式,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