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粮更要积好粮科学储粮任重道远

06.01.2015  10:20
        粮食生产出来后,从加工、运输,到走上餐桌,各个环节都可能造成耗损。据了解,我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在近日闭幕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国家粮食局发布了4项粮食行业自主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及前沿技术:粮食储藏“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呕吐毒素超标小麦安全利用技术、粮食库存识别代码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食用植物油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这4项技术在粮食减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业内专家看来,我国的粮食储藏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任重道远。
       
形成“四合一”技术体系
        “粮食紧张一直是国家层面非常        关心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增产,一条路是减损。”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教授王若兰指出。
        据王若兰介绍,我国粮食储藏技术整体来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是由中国的粮食状况和储备制度决定的。中国是第一产粮大国,人口较多。
        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实行我国特有的粮食收储制度,很大一部分粮食储备掌握在政府手里。”她指出,我国粮食储备量在国际上居于第一位,储藏时间长,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粮食减损先进技术。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粮食储藏技术逐步形成了体系。
        “无论在理论、技术,还是人才队伍上,都形成了体系。”王若兰说,粮食仓储领域运用比较广泛、沿用至今的是“四合一”四大技术,即机械通风、计算机粮情检测、环流熏蒸以及谷物冷却技术。    据王若兰介绍,我国从1998年开始建立3批国债粮仓,之后粮食储藏行业总结出这四项技术,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四项技术在粮食减损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此基础上也有不同形式的研发和创新,但核心内容还是这四点。”            农户减损技术待加强
        统计结果表明,河南地区农户储粮损耗率大概在4.6%,大型国储粮库则一般在1%。
        相比之下,“农户、小型私营企业、经纪人”等粮食仓储主体的设施比较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辛毅指出,我国粮食仓储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
        从1995年开始,很多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看到了这个问题。
        王若兰所在的团队承担了国家有关粮食产后减损的“九五”攻关项目,从“十五”“十一五”,一直到“十二五”,这十几年中,做得较多的就是农户储粮减损。“目前的工作分为两大块:国家储备粮减损,农户储粮减损。两者的形式、规模不一样,所以采取的技术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十五”期间的成果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联合立项的农户科学储粮专项项        目,推广了“十五”期间研发的农户专用的粮仓和技术。“现在有几十个省已经在推广,从‘十一五’开始,使用人数大概达到了几百万、上千万户,成效比较明显。”王若兰说。
        当前农业的调整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使粮食储藏技术面临新的需求和研发方向。
        “十五”期间的技术研发主要是面向一家一户,仓容较小,通常是1~2吨。而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和合作社体制的确立,与集约化的粮食生产相对应的集约化储藏技术也正在研发之中。
       
少用化学药剂是趋势
        在“中国储粮生态系统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粮食储藏理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粮食储藏技术正由传统储粮技术向绿色储粮技术发展、由粗放型仓储管理向精细化仓储管理发展。
        所谓“绿色储粮技术”,是指以物        理、生物的方法替代一部分化学药剂,尽可能少用化学药剂,尤其是杀虫剂。
        近几年,随着生态意识的提高,国际上粮食储藏行业开始限制使用化学药剂,有些国家已经完全禁止。“国内虽然还允许,但以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替代化学药剂,早晚是个趋势。”王若兰指出,近几年出现的自然低温的控温技术、气调技术、替代甲基溴等新技术都是物理的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和植物型杀虫剂也正在推进。
        “目前的一个方向,是用生态的理念将我国划分为7个生态区,每个不同的生态区要研究出最佳的储藏方案。目标就是使粮食储藏达到高效、低耗。”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王若兰指出,国内还无法完全禁止使用化学药剂,这归根结底是成本问题。“化学药剂是一种成本最低、杀虫效果最好的害虫防治方法。”相比之下,有很多现成的粮食储藏技术因成本太高而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