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改革已成共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19.01.2016  18:09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1月11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在我国的粮食供给中,有大约1000亿斤粮食属于无效供给。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然而,粮食进口持续增加以及国内粮食价格与国际粮食价格倒挂现象,还催生出诸如“国内放弃粮食生产”的论调。对此,陈锡文认为,这一论调并不科学,且不该简单下此定论。
        针对粮食进口的持续增长,陈锡文表示,2015年预计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2400亿斤以上,原因在于我国粮食相对需求仍存有缺口。他介绍,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当前粮食需求规模约12800亿斤,预计我国2015年供求缺口500多亿斤。
        而为何2015年的进口规模达到2400亿斤,远超500多亿斤的统计缺口?陈锡文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比如在进口的2400亿斤粮食当中,最大占比是大豆,今年预计大豆进口会达到1600亿斤。大豆进口已经比我国的供求缺口超出1000亿斤。
        陈锡文表示,照此看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现有供给中,有1000亿斤粮食是无效供给。生产出来只能进仓库,不够的部分自己解决不了,必须通过市场。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大问题。
        而对于国内国际粮食价格倒挂,陈锡文认为,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弄清边界和概念。所谓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是指我国允许的关税配额内的以1%关税进口的粮食价格,我们和这个价格相比,比国际市场价格要高。而超出1%关税配额以外进口的粮食价格将征收65%的关税,价格将远远高于国内价格。
        “此外,国际能源价格暴跌导致的国际粮食贸易运输成本大幅下滑也拉低了国际粮价。”陈锡文表示,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但我们也有我们的问题。”他强调,问题在于生产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增产的不是需求的,即供给与需求无法满足的矛盾。下一步要大刀阔斧地进行关于粮食定价机制、补贴方式和收储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陈锡文认为,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价格要由市场来决定,价格不再承担补贴农民的功能,这个基本思路已经形成。
        他认为,这一轮改革至少要实现四项重要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必须挡住进口,但并不是说拒绝进口,即在关税配额内的该进还得进,但要把国内的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需求的水平,只有国内粮食价格能够顶住进口,国内的粮食市场、粮食生产才能进一步活跃下去。第二个目标是新的粮食库存不能再增加。一是产量问题,重要的还有机制。而想要不增加国有库存就得放活市场,实行多元化的主体,多渠道流通。这就是第三个目标。第四个目标是不能让农民太吃亏,否则生产就无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