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自治区60大庆 | 筑牢塞上水运安全屏障——宁夏海事事业创新发展纪实

19.07.2018  11:03

  古老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悠然漂流,时尚的快艇喷着水雾劈波斩浪,一艘艘干净整洁的游船载着八方游客畅游塞上……今天的宁夏,古老与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航运新图景。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宁夏交通海事事业由衰转兴、由弱到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沿黄经济带战略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持续影响下,宁夏大力开发湖泊、湿地等水上旅游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水上旅游客运为主、渡口(浮桥)运输为辅的水上交通新格局。“十三五”以来,全区水运企业年均运输旅客200余万人次。作为水运安全监管机构,宁夏交通海事部门充分发挥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水路运输市场管理、船舶法定检验等职能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水运发展环境。

  几度沉浮,黄河航运扬帆再启航

  黄河从宁夏中卫黑山峡奔流入境,由南向北流经397公里,滋润着沃野千里的宁夏平原,生生不息。

  “黄河航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是横城渡口,是当时黄河水运的重要渡口。”宁夏海事部门负责人介绍说。此后,黄河宁夏段的水运业一直很活跃,主要口岸有横城、中卫、宁安堡、石嘴山,其中横城是最繁忙的渡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黄河水运进入全盛时期,木船、机帆船、拖轮等大小船队往来穿梭,修建包兰铁路时,建材、石料、笨重设备大多都用船运输。20世纪60年代,随着三盛公、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设,通航河流被分割成数段,水运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加之包兰铁路通车和公路的发展,兴盛1500多年的宁夏水路交通迅速衰落,除数十艘渡口船舶外,中、长途运输船舶全部停航。

    

  2015年2月10日,沿河居民乘渡船渡过黄河(中卫永丰渡口)。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水运市场的放开,以公路渡口渡运为主的宁夏黄河航运迎来了短暂复兴。1981年以后,莫家楼渡和其经营的下河沿渡口均可渡运载重20吨以下的各种车辆,年渡运量达70万吨左右;石嘴山渡口因109国道交通量增加,日均渡运车辆过千车次,1988年收入148万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一座座黄河大桥的相继建成,极大地方便了黄河两岸群众的日常出行。但是,在一些地处偏远,暂时没有桥梁的地方,渡船依然是连接黄河两岸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为保证渡运安全,方便沿岸居民出行,交通运输部和交通运输厅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有力推进了渡口渡船标准化建设进程。自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老旧渡船更新和村际渡船燃油补贴。宁夏海事部门累计争取老旧渡船更新专项资金220余万元,鼓励和引导船舶业主更新老旧渡船18艘。另外,2011年至今,每年为辖区内营运性渡船申报燃油补助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渡船的生存危机。2013年,争取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支持,为辖区渡口渡船免费发放救生衣1500余件。银川市、中卫市政府相关部门投入一定资金,对辖区渡口进行了修复建设,对码头和道路做了硬化处理,修建了候船厅,大大改善了渡运条件。

  作为传统渡口的补充和拓展,浮桥的发展在宁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经济效益尤为明显。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相关的规范和审批管理办法,浮桥承压舟的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浮桥运输的安全性,自治区安监局、交通运输厅、地方海事局等相关部门督促和鼓励浮桥营运企业对现有浮桥进行改造,确保了浮桥质量。在运营管理上,全区6座浮桥全部启用了视频监控,现场值班人员可以随时掌控浮桥全部范围内行人和车辆的动态状况,提高了运营安全性。 

  航运改弦,水上旅游客运激活水运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依托黄河文化和塞上江南独特风光,库区、湖泊、湿地等丰富的水上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逐步建立起以水上旅游客运为主、渡口(浮桥)运输为辅的水上交通新格局。

    

  沙坡头羊皮筏漂流。

  宁夏水上旅游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式起步于1986年。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海事局负责人介绍,1984年,青铜峡外事办公室因接待需要,在江苏省无锡造船厂定购两艘小型客船,用于接待外宾和国内领导人。同年8月,已竣工的“青游2”号客船运至青铜峡库区,该船乘客定额为30人。这是宁夏的第一艘客船,由青铜峡水电厂接待室保管使用。1985年8月,“青旅1”号客船交付使用,该船比“青游2”号稍大,乘客定额为50人。1986年9月,青铜峡市成立外事旅游局,并在青铜峡镇成立游艇管理所接管2艘游船,开创宁夏水上旅游之始。就在此时,沙坡头库区也开始了水上旅游客运,同时,开发了羊皮筏子黄河漂流旅游项目,使得这一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990年,自治区政府在平罗县前进农场养鱼的沙湖中兴建水上旅游区。4月,从江苏无锡红旗造船厂购来3艘旅游客船和70余艘非机动人力游船,后又购进10 余艘玻璃钢快艇,改建2 艘客驳。1993年9月,载客600人的“游龙”号客船投入营运,运力不足的矛盾才有所缓解。此后各种船舶迅速增加,特别是造价昂贵的7艘大型仿古豪华艇,既美观适用,又减少了对空气和水的污染。2000年底,沙湖旅游区共拥有水上飞机、飞伞、豪华快艇、仿古电瓶船、摩托艇等各种旅游船舶72艘(不含非机动),功率3981千瓦,客位2159座。

  

沙湖早期的旅游客船“前进”号。

  进入新世纪以来,除前述青铜峡库区、沙坡头库区和沙湖外,还建成了银川市宝湖、鹤泉湖、金水园,贺兰县西湖,灵武市西湖,石嘴山三湖,吴忠市古城湾、中营湖,中宁县黄河文化城等一批水上旅游景点。水上旅游船舶从1985年的2艘80客位为起点,到2000年已有各种船舶127艘(不含非机动)2687客位。

  彼时,受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政府发展沿黄经济战略的影响,宁夏水上旅游业发展迅猛,水路运输企业和个体船主扩大经营规模、投资水上旅游的热度方兴未艾。水上旅游客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运输工具从单一的皮筏、快艇向普通客船、水上飞机、游艇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经营模式也从单纯的追求刺激转向探索黄河文化、品味历史。

  

沙坡头豪华游艇“金岸一号”。

  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有水路运输企业22家,水路运输从业人员约2100名,在册船员1145名。区内沿黄河15个县(市、区)共设置营运性渡口12道,另有浮桥6座。全区共有各类船舶和水上浮动设施1000余艘(架),其中纳入法定检验的667艘(架)。船舶种类主要有车客渡船、浮桥承压舟、拖轮、采砂船和旅游客船(包括普通旅游客船、快艇、摩托艇、水上飞机等)。“十三五”以来,全区水运企业年均运输旅客200余万人次。

  科学监管,为全域旅游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全域旅游新时代,尽显宁夏好风光。新时代在呼唤着宁夏海事人履职尽责,不辱使命,守护好一方水域平安。

  水上交通应急救援演练。

  2017年,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地方海事局在沙湖水域成功举行了一次水上立体搜救演练。演练设置了摩托艇倾覆、快艇碰撞、飞伞游客落水、船舶失火四个科目。演练中,两艘快艇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因驾驶员操作不当发生“碰撞”,造成3名游客“受伤”,6名游客落水,其中1名落水游客“失踪”。驾驶员立刻查看船舶受损情况,组织游客开展自救,向应急指挥组报告“事故”情况。海事部门立刻对事发水域实施交通管制,空中救援组的救援直升机及时转移伤员进行救治。整个演练共投入各类船舶52艘次,救援装备近100件,参演人员168人次,集中展示了空中直升机、水面船舶、水下蛙人、岸上医疗消防保障和立体救援的“四位一体”现代水上搜救模式。

  观看水上交通应急救援演练。

  “为了保障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在加快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同时,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水上救援演练。”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海事局负责人说。

  据自治区地方海事局负责人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区水路运输行政监管还是一片空白,没有管理机构、更没有法规体系。水路运输企业和个人一味追求利益,忽视了安全,水上交通安全事故频发。自治区政府及时汲取事故教训,成立了自治区及沿河地(市)、县三级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机构,逐步确立了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机制体制,同时,发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等一批水运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水上交通安全法规体系。

  海事巡逻艇日常巡航检查。

  2003年5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海事局正式成立,至此,宁夏水上安全监管有了专业的“守护神”。全区海事系统牢牢把握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中心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责任体系,通过强化源头管理和日常监管,督促水运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隐患,确保了船舶适航、船员适任、通航秩序良好。同时,海事部门还加强了水上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群众的水上交通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执法人员检查船舶技术状况。

  发展水上旅游,振兴水运事业,正当其时。2011年以后,黄河宁夏中卫段、吴忠段、银川段航运建设工程的实施,在资源保护、防汛抗洪、流域治理、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了宁夏水上旅游客运换挡升级。“海事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水上旅游客运的安全监管、船舶检验和运输管理,保障水上运输安全、有序、畅通,为宁夏的全域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海事局负责人说。(记者 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