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空间”鱼游稻花香的生态画卷

26.07.2017  14:07

  美丽的稻田画。

  田园画颜色各异,禾苗间鱼儿穿梭……这些精彩看点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展现在了全国电视观众面前,这让贺兰县“稻渔空间”再次成为焦点——

  7月2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聚焦贺兰县“稻渔空间”基地,颜色各异的水稻构成的田园画,通过央视的镜头展现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这让“稻渔空间”再次成为焦点,“稻渔”如何共存,这里大有文章。

   按景区打造的田园

  以大地为“宣纸”,用稻苗为“颜料”,盛夏时节,路过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在109国道西侧,一幅壮美的田园图景铺陈而来。在田地里养殖鸭蟹,引广大市民来旅游,这种立体种养的新模式,就是贺兰县今年打造的“稻渔空间”,不仅助力当地农业迈上新台阶,也促农业+旅游迎来新时代。

  来到“稻渔空间”基地,汽车停在外面,畅游这里的最好方式,是换乘双人自行车。这种在景区很常见的交通工具,出现在稻田里,别有一番新意。“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旅游景点,配套设施也不能差。”基地的经营方,贺兰广银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建文道出了原因。

  进入基地,一座高耸的观景塔格外显眼,登上这里,东西两侧的景观尽览无余。“撸起袖子加油干”“稻渔空间”这些字样被颜色不同的禾苗显示出来。还有憨态可掬的螃蟹、卡通人物的造型,从高空俯视一览无余。“稻田作画在国外较为普遍,运用色彩搭配,营造出不同图案,让人们在田地间感觉到艺术。”赵建文说,人们只知道地里能种出水稻,而把它们变成艺术品,会让更多人关注种田。

  常信乡“稻渔空间”的稻田北高南低逐块排开,灌溉水可以形成自然流动,最后汇聚到低处的荷花池内完成生物净化,再通过水泵扬到高处最终实现了循环浇灌。这与传统的灌溉方式“浇一次水,排一次水”相比,节水量超过了30%。

   鱼儿养在田地村民有了效益

  循环的水系也让在这里养殖水产成为可能。走在田地里,鱼儿穿梭于禾苗间。鱼儿不会影响禾苗生长吗?赵建文介绍,恰恰相反,不断游动的鱼松动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带来更多养分,有助于禾苗生长。除了养鱼以外,螃蟹、鸭子、小龙虾和泥鳅都适合在这里养殖,既给禾苗生长提供了肥料,也让游客多了游玩的项目。

  稻田景观图案,稻田养鸭、鱼、蟹、虾等农事活动观赏和体验区,有机瓜果采摘园,休闲娱乐及垂钓餐饮区,农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长廊……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稻渔空间”的农业+旅游功能日渐完善。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党支部书记张立说,“现在,田里田外都能产生效益,才能壮大乡村旅游,企业能够获得发展,村民也能从发展中受益。

  村民胡月勤家里有12亩地,过去只有种水稻的收入。几年前,她把土地流转给广银米业,一年流转费比自己种地还合算。2016年年底,她又成为基地的股东:“村上说要围绕企业发展休闲农业,租我们的房子改造建设农耕文化观光区和农家乐,企业现在搞休闲采摘、稻田养蟹,我们用土地入了股。基地效益好了,这意味着除了土地流转费,我们还可以收到土地入股后的二次分红。日子更有盼头了。

   三产融合的有益探索

  按照园区现有的发展规模,可解决周边农民300余人就业。赵建文介绍,通过对休闲农业及有机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参加土地入股分红,辐射带动800多农户增收致富,年均入园游客能达到50000人次,将对全区“农业+旅游”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实际上,“稻渔空间”模式的创新也是贺兰县近年来三产融合试点工作的有益探索。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由贺兰县有机稻米产业联合体牵头,组织广银米业、生瑞米业、汇丰农资等20个联合体成员单位,实现水稻生产、储存、加工、综合利用、销售餐饮、休闲农业等一体化融合发展,覆盖全县集中连片水稻基地4万亩,从土地入股、种养融合、休闲农业等6个方面开展示范试点。

  “我们通过开展试点工作,实现了优质稻三产纵向补短板与横向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累计实现新增效益1917万元,其中企业新增效益580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户新增收入1337万元,涉及农户1.6万人,人均增收834元。”贺兰县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周志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