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让114万山区群众奔上康庄大道

21.12.2016  10:31

  从简单破旧的窑洞到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从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的羊肠土路到四通八达、平整宽敞的柏油马路,永宁县闽宁镇的6万移民,走出了深山沟壑,“”来了幸福。

  “种了10亩葡萄,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还有4亩枸杞,每亩能收入1万多元。全家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比刚搬来时增加了20倍。”面对整齐划一的瓦房、枝叶繁茂的行道树以及平静安宁的新生活,闽宁镇福宁村移民马文贵夫妇深有感触:“20多年前,我们根本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马文贵一家人的巨变,还要追溯到1997年的那次移民搬迁。

  那一年,世代生活在西吉县偏城乡的马文贵,随着4万多名父老乡亲举家搬迁到闽宁镇。依靠勤劳的双手和政府的支持,他们从扬黄灌溉入手,修建扬水泵站和灌溉渠系,将荒漠推整为农田,配套的交通、电力、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设施也逐渐建立起来。如今,昔日的戈壁滩,建起了一座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特色小城镇。

  行走在闽宁镇,一栋栋闽南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街道上车辆穿梭,两侧商铺林立,一派勃勃生机。这一切,在同为移民的王文礼看来,移民搬迁不仅使大家的收入有所增长,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希望能跟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

  宁夏是我国欠发达省区,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尤其是“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198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给出了破解贫困顽疾的思路。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累计安全安置移民81万人。2011年以来,在中央的支持下,宁夏又启动实施了35万生态移民工程,将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地方的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的贫困群众,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思路,坚持搬迁与发展“两手抓”,通过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就业安置等,易地搬迁落户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搬迁移民114万人,从根本上解决了这部分群众的脱贫问题。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是宁夏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精神写照。

  “这两年,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移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引导、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2015年,全区生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38元,其中县内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7元,县外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1元。”自治区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说。

  短短几年时间,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的何国琴一家年收入从数千元迅速蹿到了数万元。“起初不愿意来,搬来后让我们最开心的是既能在家门口打工,又方便照顾家里,还能接受很多项技能培训。”现已是一名产业工人的何国琴满怀喜悦地说。

  据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1982年,全区贫困人口为119.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4.8%;2015年,全区贫困人口减少到58.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5%。

  这组数据表明,当部分地方出现“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时候,易地扶贫搬迁是改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记者 李峰)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