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移”出幸福生活

26.05.2015  12:03

  移民“”出幸福生活

  昔日人均年收入几百元,如今达到近万元;过去一家四口人挤在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今天住进楼房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曾经“环境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小镇,如今发展成为银川市最具活力的民族风情商贸物流卫星镇——兴泾镇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变迁——

  1983年,当第一批泾源县移民大规模搬迁到的银川“芦草洼”,或许谁都没有想到,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会蝶变成如今颇具民族风情的商贸物流卫星小镇。从当初寸草不见的茫茫沙漠,到今日的塞上新农庄,西夏区兴泾镇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史,开始朝着致富的康庄大道阔步迈进。

   两代移民一个梦

  1988年,马春峰跟随着父亲颠簸了一天,终于从泾源县来到西夏区兴泾镇时,一家四口人挤在不足30平米的土坯房中就算安了家。 

  “全是沙漠,连个树影子都找不到,乘凉都得找电线杆。”回忆这里一切,马春峰的父亲马金财不禁皱起了眉头。据兴盛村村干部和村民们回忆,移民初期的兴泾镇风大、沙多,土地盐碱化严重。守着土地没营生,村民们的生活困难得超乎想象,仅仅靠救济过日子,有的人受不了干脆又搬回了老家。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漠地,马金财难上心头,一家老小吃饭都成问题,温饱就成了他搬迁后的最大心愿。 

  “既然搬来了,一定要把日子过好不能让人看不起!”植树、绿化、建排水沟、修路……一边,在村镇干部的带领下,移民“大刀阔斧”改善居住环境;另一边,大家还要思量着让“钱兜兜”鼓起来。为了增收,马金财和媳妇就到市区打工赚钱,每天的收入只有一块五,直至2005年尝试养殖黄牛,让马金财一下子摸到了致富的“门路”。“俺爹最开始就养几头牛,后来发展到20多头。”2008年,“第二代”移民马春峰正式从父亲马金财手中接过了致富的“接力棒”。 

  成立合作社、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带着村民一起干……短短7年时间里,马春峰将家中的黄牛养殖做得“风生水起”,黄牛肉远销河南洛阳、河北保定等地区。       

  如今,马春峰已是兴泾镇赫赫有名的肉牛养殖大户,14亩的家庭牛场中存栏300多头黄牛,700多头出栏量让他一年至少赚71万元。 

  2007年,马春峰家从曾经的土坯房中搬出,住进了100平米的砖瓦房。去年,马春峰又盖了240平米的砖房,全家人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小康生活。

   致富“手艺”传帮带

  “现在村上养牛的有480人,可以说兴泾镇90%的养殖户都在俺们村。”说起兴盛村近些年的发展变化,村支书杨保明喜上心头。这些年来,因为人均耕地仅有0.8亩,兴盛村村民就靠着特色养殖、种植玉米和劳务输出“三条腿”,开辟了致富的新路子。 

  “2006年,俺们村人均年收入才600元,如今2559个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009元。”杨保明笑着说,村上像马春峰一样的养殖大户已经发展到7个,户均年收入都在30万元左右。此外,村上小轿车也有100多辆,很多村民都是开车去兴泾镇北边的企业打工赚钱。 

  和兴盛村走的致富路不同,泾河村则以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如今已占到村民收入的40%。“现在村上已经有5个劳务经济人。”今年36岁的秦文杰,是泾河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40多个村民在市内建筑工地打工,人均年收入至少有3万元。 

  村民富了没忘“团结”根本。2009年,马春峰注册成立了银川春峰肉牛养殖合作社,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前几年闲在家里没事做,差点被传销组织骗到郑州。”今年27岁的兰建中也是兴盛村民。看着同村年龄相仿的马春峰已经步入“万元户”的行列,他也不甘落后,主动上门加入合作社,在马春峰的传帮带下,2013年兰建忠试养了十多头黄牛,第二年纯收入就达到了6万元。今年,兰建忠花了11万元买了辆客货车,准备搞养殖运输,把兴盛村的黄牛卖到更多地方去。

  村民上楼当“市民

  兴盛村“肉牛养殖”、泾河村“劳务输出”……正当兴泾镇南三村鼓足马力发展特色产业时,兴泾镇北三村也面临着蝶变新机遇。 

  “银川市第九污水处理厂,二手车交易中心,还有即将开工的银川市驾考中心,今年很多项目都落户在咱们镇的北三村。”兴泾镇党委书记邵中宏告诉记者,从政策性移民到现在,兴泾镇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迁。而随着西夏区“两翼齐飞、两城一心”战略构想的提出,也为兴泾镇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近几年,包括中石油500万吨炼油项目、铁路货场的征地拆迁工作启动,既给镇上发展带来商机,也给北三村农民们带来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城里”生活。“明年泾华园三期B区48栋楼就要建成,3000户北三村的村民以后都将住在那里。”邵中宏表示,近年来兴泾镇科学规划了农贸市场,先后建立了小商品城、西干村肉牛养殖园区,还计划引进义务小商品市场,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该镇先后组建了7家劳务派遣公司,引导青壮年劳动力到周边大型企业打工;中老年村民则充分发掘种养殖方面的特长,通过发展养牛养羊和饲草种植,从贷款、补贴等各方面予以支持,以“庭院养殖、出户入园、大户带动、企业运作”等四种模式支持养殖业发展,目前已建成黄牛养殖园区3个,养殖户达到2560户,全镇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2290元发展到如今的8314元。 

  曾经是“环境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小镇,如今正在打造银川市最具活力的民族风情商贸物流卫星镇。历经30多年的发展,“蝶变”后的兴泾镇正带给人们新的惊喜。

  记者  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