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村的新希望

07.12.2016  23:06

  12月2日中午一下班,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新村村民马存梅就往家里赶。12时30分许,午饭做好了。13时20分,马存梅从家里步行不到5分钟,就来到她所工作的中银绒业狼皮子梁针织厂。

  马存梅说:“没有移民搬迁以前,我就是个家庭主妇;现在,我们两口子都能出去打工,家里经济条件一下好了很多。我打工的工厂离家近,既挣了钱,又顾了家。

  灵武市扶贫办副主任吴学德告诉记者,在生态移民工程中,灵武市把帮助辖区企业解决用工难与生态移民安置紧密结合起来,带动了像中银绒业这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入驻移民区,移民在村口工厂就能挣到工资,吃住在家里,企业既有了稳定的劳动力,又降低了成本,移民也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一举多得。

  目前,中银绒业已经在永宁县、贺兰县和兴庆区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共新建了3家针织厂。记者了解到,在订单充足的情况下,女工每月能挣3000多元钱,即便是在生产淡季,每月也有1000多元保底收入。

  灵武市还指导乡(镇)制定3年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产业发展计划,引进11家公司(合作社),完成红树莓、肉牛、奶牛等项目,通过流转养殖圈舍,按照“企业+农户”的模式,以托管、入股等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据吴学德介绍,灵武市积极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切实了解移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帮助移民群众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制订发展计划和“结对帮扶”方案,实现每户至少有一个增收项目、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移民群众的农业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自主创业能力培训,使每个家庭都有人掌握1至2项就业技能。开办“农民夜校”,对移民村“两委”班子和致富带头人进行轮训,拓宽了他们的发展思路,提高了他们带领移民群众致富的能力。吴学德说:“实践证明,扶贫开发已由‘漫灌’式向‘滴灌’式转变,创建生态移民‘精准扶贫’模式确实符合实际,收效显著。

  采访中,记者巧遇泾灵南村致富带头人李军,他正在核算今年公司劳务派遣的人数及经营额,“如果不出意外,今年还能被评为优秀劳务中介公司,不仅出去揽活容易,政府还有相关的补助及奖励。”李军对记者说。李军2012年移民搬迁至泾灵南村后,经过“农民夜校”的培训,结束了过去外出务工“单打独斗”的模式,成立了泾灵青年劳务公司,一方面向周边公司派遣劳务工,一方面自己承揽修路、土建等小型工程。由于诚实守信,2015年,泾灵青年劳务公司先后输出近千人次劳务工,每人每年纯收入3万余元,被银川市评为“优秀劳务中介公司”,一次性获得奖金5万元。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舞台,只要自己踏实肯干,我相信移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这不,我又成立了羊产业合作社,还托管代养了500多只鸡,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李军开心地说。(记者 李云华)

(宁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