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西夏》诞生记 为了那个消失的民族

23.03.2015  12:37

   神秘的西夏》诞生记  

          《神秘的西夏》剧照。

    剧组顶着烈日拍摄。       

  三年时间,500名创作人员,耗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这部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规模最大的纪录片之一——《神秘的西夏》。这部大型史诗记录片题材大、跨度长、涉及面广,它的诞生,将带领我们一同寻找这一消失的王朝——

  3月20日上午10点,在北京梅地亚的会议中心举行的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京报等在内的40余家媒体的目光。在发布会现场,《神秘的西夏》总导演金铁木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观众能够对这部片子满意,并最终通过这一纪录片,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西夏。在对多名主创人员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部片子对他们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从开始时“白手起家”,到长途拍摄及后期艰辛的制作,再到最终杀青时整个剧组的欢腾,都只为了再现神秘的西夏王朝。为了这个目标,整个剧组整整“”了三年……

  600元,启动了一个大项目

  3月20日凌晨4点,在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新闻发布会现场,确定无误后,制片人、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焦连新才安心地离开。

  说安心,其实有些勉强,因为6个小时后的发布会,是纪录片播出前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这部前后忙碌了三年的纪录片,终于要通过媒体发布出去,这对焦连新来说,是一项务必完成的任务。回到宾馆的焦连新只睡了不到3个小时,又抖擞精神赶到现场,应付接踵而至的采访。 

  其实,从纪录片前期的找拍摄方、到后期的审片,伴随着纪录片的推进,忙碌对于焦连新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活常态。统筹剧本、前期筹备、组建摄制组、摄制成本核算、财务审核、执行拍摄生产、后期制作、媒体接待——让焦连新成了剧组“连轴转”的管家。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每个困难时刻,都有这个管家的身影,而他遇到的困难,也客观地反映了整个《神秘的西夏》的来之不易。 

  开拍前,焦连新来到北京开始寻找拍摄纪录片的合作公司,经过多方比较后,他选择了上造影视公司。当一切谈妥后,签协议时,对方提出需要一笔押金才能签协议,但当时由于缺乏经验,焦连新只带了路费。当他将仅有的600元交给合作方时,双方最终敲定了纪录片的拍摄。 

  当回忆起那天签协议的场景时,上造影视公司负责接待工作的安娜说:“不要说押600元,就是60000元,在现在的电视市场,弃约也是常事。可宁夏企业一诺千金,就凭这600元的押金,我们双方合作了下来。” 

  “拍摄过程中,还会遇到经费的困难,不过作为宁夏的企业我很欣慰,我没有想到,大家会这么看重一部文化类的纪录片。”焦连新告诉记者,在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中华回乡文化园、西夏陵景区等一些宁夏的公司给予了很多帮助,“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

  为一段消失的历史正名

  “在12世纪初的中国西北地区,兴庆府(今银川)是除了长安以外的第二大城市,过去的宁夏,也曾是一个封建王朝最核心的地域。就拿我的老家甘肃来说,几个最重要的城市,像兰州、白银、张掖、武威、酒泉等,过去都是西夏国的领地。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在最鼎盛的时候,甘肃的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地盘,占据了近两百年。我就想,我身上有没有党项人的血统?我要为自己寻源。”总导演金铁木说。 

  然而这一个存在了近两百年的封建王朝,却消失在历史中。“这一王朝曾创造了非常独特和辉煌的文明,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我们对党项人创造的文明根本不了解。只有非常小的学者圈才了解它,能读懂西夏文的人全世界大概不超过10个。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有‘辽宋夏金元’,‘夏’就是西夏,但描述得非常简略,以至于这个‘夏’有多少东西,中国人不知道。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样一部纪录片,为一个消失的王朝正名,为宁夏的历史正名,让中国人知道宁夏不仅是回族自治区,而且还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金铁木告诉记者。 

  “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蔡国英反复强调,要给西夏一个说法。我觉得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于是,我对西夏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兴趣。拍一部片子,对我来讲不仅是一个活儿,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中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民族从何处而来。”金铁木说。在策划阶段,金铁木导演就确立了“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原则和目标。在忠实于事实,不违背大历史的原则下,以“故事化”的方式,充分运用多种影像语言,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为了让今天的观众了解真实的西夏历史,主创团队研读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邀请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建筑学家,甚至测绘学家、服饰专家共同参与创作,一起探讨艺术的呈现方式。后期专业视效团队联手古建专家和西夏学者,成功复原了西夏皇陵群、兴庆府、西凉府、西平府、贺兰山离宫等西夏建筑,使西夏璀璨的历史文化视觉化。 

  “在此之前,我也拍过多部纪录片,也获过多项大奖,拍如此大叙事,严谨而宏观地展现一个民族和一个王朝历史的纪录片还是第一次。以前拍摄的《复活的军团》,虽然内容涉及550年历史,但只是选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讲秦帝国的诞生,体量大概只有《神秘的西夏》的三分之一。”金铁木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这部纪录片,他和团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剧组开始拍摄时正是夏天最热的时候,在拍摄场地,棚内温度40℃,里面空气不流通,大家基本上是光着膀子干活,每天大概工作16个小时。而加班熬夜也成了生活常态,在上造影视公司的一楼大厅,专门摆着一个乒乓球台,是让大家熬夜累了的时候休息提神的,球台陪他们度过了无数个煎熬的夜晚。

  200部书,25万字的大纲

  然而,“给西夏一个说法”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由于对专业性要求很高,找到好编剧难上加难。早在2013年,纪录片的启动工作就已经开始,但由于前期两个编剧所创作的剧本和导演的想法差异过大,无法采纳,得全部推翻重来。对于剧组来说,找到合适的编剧迫在眉睫。 

  在查阅西夏资料的时候,金铁木发现总有一个人出现,他就是当时在银川日报社工作的专刊部主任唐荣尧。金铁木上网一查,发现这个人还挺有个性,是“中国第一行走记者”,花了十多年时间研究西夏,找西夏的发源地,追寻党项人去哪儿了,写了不少关于西夏的书。金铁木查阅了大量关于西夏的书籍后,唐荣尧所著的几本西夏著作让他眼前一亮,读完书后,他发现唐荣尧将西夏王朝所涉及的十多个省、自治区都已经走遍,并且有着详实的考究。金铁木相信,这位作者就是自己想要找的人。 

  “2014年3月末的一个夜晚,我接到金铁木导演电话,他和我谈起这个纪录片的整体构想,让我备感兴奋,因为西夏也是我自2001年开始就一直感兴趣的一个人文话题,在这十几年间,为了找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西夏的东西,我去了很多和西夏有关的地方。然而,想到拍摄时间非常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写出一个全景展示西夏的纪录片大纲、剧本及最后的解说词,难度非常大,所以,一开始我就谢绝了金导的邀请。记得那是2014年的4月1日,金导的助理就发来了有关西夏剧本的要求。我因为工作忙而未能及时回复,没想到,4月16日,金导亲自来到了银川,约我见面,这一点真令我敬佩,作为一个著名的导演,如此作为,能看出他为了这个片子的苦心。整整几天的意见交换过程中,让我更加敬佩金导对西夏的研究和对西夏的很多想法,两天后,我下定决心要和他一起完成这部纪录片。”唐荣尧至今清楚地记得,在4月16日到19日,他和金铁木导演在一起剧本的写作整整讨论了4天。 

  2014年4月30日,唐荣尧作为总撰稿人进京,当晚就开始封闭式创作,在一个月内完成大纲的创作,每集2万字左右,十集,总共约25万字。每天的创作至少要到达8000字。由于在写作过程中要真实地还原西夏王朝的真实历史,必须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在这一个月,唐荣尧每天的写作结束时间几乎都在凌晨3点。助手小潘告诉记者,买资料书籍的工作是由她做的,创作期间,10个月的时间,仅她买的书籍就有近200本。 

  唐荣尧随同剧组拍摄完毕,已经是临近2015年春节,因为写作而导致严重的颈椎病,他向剧组请假回到银川治疗,短暂地和家人相聚后,春节还未结束,他又坐上了抵京的列车。“虽然很累,但是想到这部纪录片马上要通过中央电视台及各种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忘记的王朝和民族时,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唐荣尧说。

  记者  张碧迁

   延伸:

   为了那个消失的民族

   ——专访《神秘的西夏》总导演金铁木

  

          金铁木。本版图片由剧组提供

  金铁木,1971年生,甘肃兰州人,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大型纪录片《复活的军团》和《玄奘之路》编导,大型文化史诗电影《圆明园》、《大明宫》导演。曾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最佳编导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最佳编导奖等奖项。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自3月23日起将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作为这部片子的灵魂人物,总导演金铁木经历了怎样一个煎熬的过程?他在创作中又有哪些独有的感受呢?

  说起金铁木导演,许多人并不陌生,他的作品《玄奘之路》被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国礼赠送给印度总理莫迪,《复活的军团》产生的轰动和冲击至今让许多人记忆犹新;他坚持“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理念,创作出一系列堪称经典的作品,在中国纪录片行业独树一帜。《神秘的西夏》是他沉寂几年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

  把自己变成半个专家

  在决定接受《神秘的西夏》这部片子的导演工作前,金铁木已经知道这部片子西夏历史资料不足的问题,当他真正沉下心来开始做案头准备工作的时候,资料缺失的严重程度还是让他大吃了一惊。中国人有写史的传统,因此有二十四正史,为中华大地上的正统王朝作传。但是,在二十四史当中,却没有西夏史。而后来出土的一些西夏文献大都是用没有几个人能认识的西夏文写成的。在这样的条件下,这部纪录片该怎么做?学习!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走。

  当初,为了拍摄《复活的军团》,金铁木曾在国家图书馆里泡了一年多时间,查找资料,习读学术著作。这一次,金铁木要求《神秘的西夏》主创人员也必须从学习开始。他说:“要拍一部像样的纪录片,首先要把自己变成半个专家。”研读学术著作、请教学者专家,成为了主创人员的必修功课。他们先后拜访了西夏史专家史金波、李范文、陈育宁等先生,请教西夏史知识,征询他们对纪录片创作的建议。在大量学习阅读的基础上,金铁木还带着剧组主创人员,或开车或步行,几乎踏遍了党项人生活的大部分地区,对与西夏有关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和考察让金铁木对党项人、对西夏文明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了更深的感受。他为《神秘的西夏》创作确定了目标:为一个消失的民族树碑立传,为一个被忽视的王朝寻找尊严,为一个失落的文明找个说法。

  历史需要感性的合理想象

  毕竟,做纪录片不是做学术研究。金铁木认为,纪录片创作者与学术专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与专家学者们的研究相比,纪录片创作者更需要一些感性,更需要多一些想象。特别是对于史料极其缺乏的西夏历史。历史往往需要感性的合理的想象。考古和资料永远是有限的,不能代表历史的全部。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期间,金铁木常常沉浸在党项人的世界里,他希望在党项人的世界里能够了解他们的历史,想象他们的形象,猜测出他们的气质。

  所以在《神秘的西夏》前期准备阶段,金铁木就确立了“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原则和目标。他强调,在忠实于事实,不违背大历史的原则下,突破以往纪录片以大段解说词配以相对应画面的传统手法,以“故事化”的方式,充分运用多种影像语言,要调动想象力来重构历史。对历史中最晦涩难懂或需要极大戏剧张力的部分,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交由专业的演员来表演。全片采用4K超高清摄影机完成全部拍摄,后期专业视效团队必须联手古建专家和西夏学者,共同复原西夏皇陵群、兴庆府、西凉府、西平府、贺兰山离宫等西夏建筑,使西夏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视觉化。当了解金铁木之前的几部经典作品《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大明宫》、《玄奘之路》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年来金铁木的每部历史文化类的作品,都是坚持“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原则来创作的。

  希望拥有党项人的气质

  在3月20日《神秘的西夏》首播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半开玩笑地说:“金铁木导演为了做《神秘的西夏》这个片子,都快把自己变成党项人了。”的确,一年多的学习和创作,金铁木在对西夏文明的梳理中,重新认识了那个消失在历史深处的族群——党项人。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喜欢党项人,我欣赏党项人,我希望我能够拥有党项人的气质。

  党项人是顽强的。党项人在夹缝中成长,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鲜卑人、吐蕃人、宋帝国、辽帝国、金帝国,他们像野牦牛一般无视一切地展开攻击,在鼎盛时期,终于立国并与辽、宋、金鼎立。在金铁木看来,党项人是自尊的。他们在黄土地上长大,以骑马牧羊为生。年轻的国王李元昊为了民族的尊严,让人参照汉字的结构创造了西夏文字,推广全国使用。党项人善于学习。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明的,可是人们迟迟没有找到活字印刷的文本,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西夏故地,人们却找到了活字印刷的西夏文本。党项人创造发明了当时最好的战场防护装备——冷锻甲,武装起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重装甲骑兵——铁鹞子。党项人是包容的。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党项人先后向宋人、吐蕃人、回鹘人求取佛经。在西夏将近200年的历史上,没有宗教之间,或者教派之间互相攻伐的记录。

  是金铁木原本就具备这些气质,还是党项人真的感染了他?当听完他们的整个创作历程,我们确实感受到这种气质的存在。在史料缺失的情况下,金铁木没有退缩和妥协;在创作困境之中,他一次次地请教专家学者,不遗余力挖掘信息资料;在只有只字片言的历史文献中,他充分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形象地呈现出了让人信服的历史细节。

  记者  张碧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