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闹元宵
扭秧歌
划旱船
麻老汉
舞得欢昨天一大早,市民王阿姨就来到了中山公园观看社火表演,当天由银川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等单位主办的“文化进万家·红火闹元宵”系列活动在中山公园拉开序幕。
70余位务农人员组队“兰花花”
伴着一阵欢快的锣鼓声,“麻老婆”、“麻老公”穿着鲜红色的袍子出场了,夸张的造型加上大烟斗,滑稽的模样引得现场观众哈哈大笑。紧接着,毛驴车和“孙悟空”也相继出场,吸引了百余名市民前来围观。
记者了解到,这支表演逗趣的“兰花花”社火队是由永宁县永清村的70多位务农人员组成的民间队伍。队长叫冯新卫,今年41岁。“我这个队伍是去年4月份成立的,平时常在月星广场上排练。”冯新卫告诉记者:“这70多位队员都是老乡和朋友,我们都是农民,农忙时就在家种田,现在不忙了就利用业余时间搞表演。”
其实,像冯新卫这样的民间组织的社火队伍真有不少,一些来自城镇的退休市民,有的则是县区的农民,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表演,不仅能丰富文化生活还能搞创收。比如近日举办的“全市社火大赛总决赛”中,“兰花花”社火队就获得了大赛二等奖,收获了8000多元奖金。
巡演处处都有“猴”元素
今年银川的社火巡游队伍中处处都有“猴”点题。据银川市文化艺术馆相关负责人张东旭介绍:“今年参赛的45支队伍中有30多支队伍都有猴元素,比如“西游记四人组”、单独的齐天大圣或者戴猴面具的小朋友等造型。”
其实,除了社火展演,现场举办的“金猴送福”猜灯谜、非遗展览也少不了“猴”的出现,除了与猴相关的灯谜,还有表演皮影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制作的“皮影猴”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观看。
除了社火表演和猜灯谜,来自银川秦腔实验剧团的艺术家们还在公园中心广场的舞台上举办秦腔清唱,《洪湖赤卫队》《二进宫》等9场大戏让戏迷们直呼过瘾。
跑旱船
跑旱船,也称荡湖船、划水船,是民间社火中一种盛行的歌舞形式,象征着吉祥欢乐。“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一般由女子双手持竹木制作的船形道具,艄公持橹在旁做划船状,配上喜庆的伴奏,做出诙谐的表演。
麻老婆
脸上画着麻子,穿红着绿的“麻老汉”、“麻老婆”也是宁夏民间社火中的一个丑角。他们往往是男扮女装,拿着大烟斗当做道具,身穿红色、紫色的大袍子,跟着秧歌队一起表演、逗趣。
媒婆
一般是由男子画着浓妆,点着麻子,一身蓝色的衣裤给人非常滑稽的感觉。其实,媒婆也是社火表演中“丑角”的一种,媒婆最夸张的妆容就是“特大嘴”(嘴的比例放大)寓意着正月十五当天为年轻男女保媒拉纤。
舞狮子
民间以舞狮来为佳节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北狮表现以灵活的动作见长,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宁夏舞狮子一般会借助绣球表现,狮子滚绣球是舞狮技艺的重中之重,表示喜庆吉祥欢乐之意。
相关知识
社火起源于北方民间的图腾形式,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古老文化。早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时期,宁夏民间就出现了社火的踪迹。
如今,宁夏的社火“绝活”多数保留了北方地区的传统项目,如舞狮、五龙、踩高跷、跑旱船、丑角等,但由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不同,宁夏社火在服饰、队形和造型上具有独特的特色。
记者 张慧
本版照片由记者 安稳、苏勇、王一平、张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