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鸽子山下的远古“密码”

09.06.2017  16:22

正在发掘中的鸽子山遗址。

鸽子山遗址出土的远古先民使用的石片。

      核心提示

              4月12日,有考古界奥斯卡奖之称的“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在北京揭晓,宁夏鸽子山遗址榜上有名。鸽子山的地下埋藏着怎样传奇的故事?1万年前宁夏“原住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跟随宁夏考古所的研究人员走进鸽子山一探究竟。

与远古人类“相遇

              鸽子山遗址地处青铜峡市西北约20公里的贺兰山山前盆地。6月3日中午,烈日当空,鸽子山遗址土丘的发掘剖面一览无余,土色红、黄、灰相间,深浅不一,如同一道道凝固的彩霞。遗址的最高处,工人们正在用铲子小心翼翼刮削着脚下的泥土并仔细过筛。

              经过水筛,一筐筐黑褐色的混合物被送到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曹俊阳手中,“你看,这个石片上有被连续击打的疤痕,而且呈现出比较规则的放射状痕迹,这是典型的石器时代人类使用过的石制品。”她举着一个石片说。

              鸽子山是宁夏考古所研究员王惠民几十年来的牵挂,即便是70岁高龄,他仍然亲自在现场指导发掘。王惠民介绍:“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鸽子山遗址,当时普查队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1990年我在复查时觉得这里并不简单,材料太丰富了,地上散落着大量的打制石器,还伴随有一些石磨盘、石磨棒等重要文物,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末段的重要遗址。”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对鸽子山的发掘工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暂时搁置。

              1993年至199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对鸽子山遗址进行田野调查时,获得了上千件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06年,鸽子山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为了更好地保护鸽子山遗址,宁夏考古所制定了“鸽子山遗址考古发掘计划”,开始为期4年的发掘。2014年-2015年,对鸽子山遗址进行小规模发掘,目的是找到文化遗物的确切层位并对遗址的年代进行判定,确定该地点遗物和遗迹分布的核心区域,这个目标基本达到。

              2016年,鸽子山核心区第10地点的发掘收获重大,考古界一致认为鸽子山遗址发掘成果是我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重要考古材料,是第一次在中国西北腹地的沙漠边缘地区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10000年有确切地层依据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其中一批重要遗迹和遗物是首次发现。据此,鸽子山遗址荣登“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原始农业生产的佐证

              一座小小的鸽子山缘何获得如此之多的关注?王惠民表示:“在鸽子山发现了半干旱沙漠地带广义农业生产的技术链条——规模化植物的加工和利用,目前在中国北方的证据只此一例。”这某种程度呈现了12000年到10000年之间这一地区远古先民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的生存图景。

              “在鸽子山同时发现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虽然不能推断这群人是一脉相承的,但能说明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在这里长期繁衍生息。”王惠民解释。

              在已有的发掘成果中,通过对土壤的浮选(考古学中一种获取材料的方法),还得到了909枚植物种子,同时对原地埋藏出土的石磨盘进行了残留物分析,发现了植物淀粉的残存,这表明鸽子山的“原住民”当时已经开始大量利用植物资源。陆续发现的超过300多件磨盘、磨棒,也证明了加工植物性食物的规模非常的巨大。

              新石器时代的另一个重大变革是人类获取食物方式由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开始有规模地种植麦、黍、稻等农作物并将其作为日常食物,“农业生产的意义重大,对植物进行深度加工并且更便于贮存。人类不再逐水草而居,生活开始稳定下来,人口繁衍的规模扩大。”到鸽子山实地考察的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张萌告诉记者。在王惠民看来,鸽子山遗址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处于这种转变的最前端,而且规模巨大。

              在鸽子山还发掘出了数个结构性火塘和临时建筑遗迹。这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中首次发现的房屋建筑遗迹,而火塘的结构与北美古印第安人用于加工食物、具有多层结构的火塘十分相似。据了解,鸽子山出现的结构型火塘已经具备比较完整的用火结构,表明这些先民对火和热能具有了娴熟的控制利用能力。鸽子山出土数万件烧石是同期遗址中数量最多的,表明多种用火方式与熟食熟水在这里已经成为古人类成熟的生存方略。

新仙女木”事件与鸽子山

              一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石片,在考古工作者眼中则有可能见证了旧石器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些石片的学名叫细石叶,边缘锋利、体积较小,适合远距离随身携带狩猎。”一位考古队员说。

              在距今1.29万年之后的1000年间,北半球遭遇了一场突然降温,这场事件被称为“新仙女木”事件,其中极寒期长达150年。在鸽子山发现了典型的两面器与贺兰尖状器,反映出在“新仙女木”事件后,人类为应对严酷的生存环境需要携带更为便利的工具。在发掘出的一块燧石的两面尖状器上,经统计该石块累计经过了400多次精心修理,可与欧洲出土的同期石器相媲美。

              不仅是石器加工,在鸽子山遗址还获得了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已知的石器时代最小的5枚微型器物,直径均不足2毫米,用鸵鸟蛋皮等材料制作,边缘和钻孔加工光滑细腻,结构均匀。通过鉴定,考古队员认为此物有可能是当时的一种装饰物,可以证明鸽子山古人类的审美实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当时人类的复杂技术与认知能力提供了绝佳样本。

              鸽子山的发掘目前仍在进行中,还有很多远古“疑团”等待破解,对于王惠民等考古学者来说,这片黄土之下的期待依然多于惊喜。(记者 张 贺 文/图)

              稿件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