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数据 找差距 促发展

08.08.2015  18:08

   看数据 找差距 促发展

   广

  过去我们判定经济形势,经常是“喜忧参半,喜中有忧”,但今年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就是令人忧虑。

   一、认清差距,找准问题,坚定率先发展目标不动摇

  能不能为下半年工作开个好头,关键是要看到“”,看能不能认识到差距、找准差距、想办法弥补差距,推动发展。

   1.指标进度有差距

   第一是与全年目标相比, 大部分指标差距超过2个百分点,尤其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差距达10个百分点左右;与时间进度相比,只有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其它指标都有较大落差。

   第二是与全国和兄弟城市相比, 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相比,除GDP、规上工业稍高外,其它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全区)水平,其中固投总额、公共预算分别低于全区3.6、3.7个百分点,投资和零售分别低于全国2.2和4个百分点;与西部10个省会(首府)城市相比,只有规上工业、固投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4个指标居前5位,其它指标几近末位,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与处于第一位的西安差距达14.1个百分点;与区内5个地市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从前2位掉至第4位,降幅分别达12和1个百分点。其它指标增速均处二三位,没有一项指标居前列。

    第三是与历史数据相比, 一些指标创近10年来历史新低,国内生产总值继去年降至个位数增长以来,今年又下滑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9.2%,比2006年的15.5%低6.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去年增长9.9%,下滑至今年的6.4%;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0.9%,比2012年的4.0%低24.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个别县(市)区规上工业、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有的降幅还比较大,达到了历史最低。

   2. 工作方法有差距。 从今年上半年工作来看,出现这样的结果既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既有大环境的问题,更有抓法上的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不是始于今年,去年上半年全国上下就开始积极应对,才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一些部门、一些县区有认识没想法,有想法没办法,有办法没效率,有效率没效益。大家要问问自己,调结构、转方式、转型升级,你是怎么抓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你是怎么做的?“四个走在前”、“三个作示范”,你是怎么落的?“工业4.0革命”、“互联网+”、“金融强市”、“造商引资”,你是怎么学的?企业资金紧缺、投入趋缓、增速下滑,你是怎么帮的?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你是怎么追的?数字只是表面,方法是前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抓与不抓能一样吗?像棚户区改造这样重大的民生工程建设,大家都在一个起点上,但是有的县(市)区拆迁多、回迁安置也快,有的拆的少、安置慢,还上访不断,推诿扯皮,这不是差距吗?

   3. 工作作风有差距。 我们忧虑经济指标,更痛恨干部的不作为。有的地方、单位这几年变化很大,有的却还是“江山依旧”,没什么起色,甚至出现历史性倒退;一些领导干部有说功、没做功,热衷于表态、承诺、做指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有名无实;有的干工作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缺乏一抓到底、善做善成、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劲头和境界;更可怕的是,有的干部对工作处于落后状态没有紧迫感、愧疚感。古人讲“知耻而后勇”,所谓“”,就是要为不足而愧疚,包括思想态度的不足、抓法的不足、作风的不足。可是有的干部就是认识不到不足,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总认为责任都是别人的,这就是不知耻。我们要扪心自问,在思想上,我们解放吗?我们有没有用改革开放的思维处理问题?在态度上,我们端正吗?我们有没有为工作上的不利承担责任?在方法上,我们有效吗?我们为企业、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在自律上,我们严格吗?我们是不是在工作中总考虑个人利益?

  从上述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的分析,就是要找到差距、认清差距。“三严三实”,核心是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我们把“三严三实”落实好了,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

   二、抓住重点,把握难点,通过解决问题实现加快发展

   首先要抓好四个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和企业

    1. 抓项目,解决投资增长趋缓问题。 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表现欠佳,近十年来首次以个位数增长,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建设出现困难和问题。项目数量少、规模小,投资总额减少2163亿元,其中工业投资下降55%。续建项目接近尾声,新的大项目、好项目尚未跟上。项目进展不平衡,投资进度仅占计划27%。土地、环评、融资等问题突出。下半年, 一是千方百计抓好重点项目。 对列入年度计划的重点项目,列出清单、理出问题,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督导、每月考核。盯紧如意集团全面投产、中银绒业精纺羊毛纱、晶体材料产业园、通航产业园、恒天如意科技城、中兴智慧城市大数据、国际进出口商品展示中心、3座黄河大桥等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按期投入使用,尽快达产见效。 二是想方设法谋划新项目。 抓住“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自治区60大庆、十三五规划编制带来的重大战遇,深入挖掘优势潜力,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上谋定而动,乘势而上,精心谋划明年重点项目、3年献礼项目、5年发展项目,积极跑部进京、对接厅局,力争更多项目进入中央、自治区的盘子。 三是招商向选商造商转变。 不仅要招商引资,还要造商引资,通过世界电竞大赛这类的好项目打造投资引资热点。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营造热点,优化配套服务,及时腾笼换鸟,力争在WCA永久举办地、中阿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和打造国家级新区、中阿自贸园区等重大发展上尽快形成投资热点。

    2. 抓产业,解决经济转型缓慢问题。 产业是稳增长、促发展的基石,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重庆、成都为什么发展快?就是多年来始终不渝地抓产业投资。近年来,我们坚持开放内涵式发展不动摇,对外抓招商,对内抓调整,注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工业逐步调优调强,农业调精调特,服务业调活调高。上半年各行业生产经营普遍较为困难情况下,新兴产业表现抢眼。但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繁重。下半年,要继续在稳一、优二、提三上下功夫,推动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一产高效生态、二产高新改造、三产高端引领”方向,大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一产突出稳中提速,主攻“三精农业”,做精做特设施、葡萄、畜禽、适水等优势特色产业,打响绿色生态有机品牌;实施可视化、智能化、精准化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提高现代装备水平;推动龙头+基地、协会+农户和现代农场等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产突出提质增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升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增长动力。顺应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推进方向,立足资源和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态纺织、葡萄酿酒、临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打造多个国家级基地,构筑多点支撑格局。三产突出稳中提档,在完善商业中心、活跃综合体、搞活流通,引导消费等方面创新模式,在会展、总部、智慧、文化、旅游等领域打出影响、会集品牌,在房地产、商贸、汽车等领域加大促销和监管力度,有效消化库存,保持平稳增长。 二是抢占市场制高点。 实施“反梯度”发展战略,一步接轨产业前沿,零度承接高端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重点在电子商务、数据信息、云计算、电子竞技、通用航空、现代金融、生命科学、军民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率先发展,走在前列。最近,我市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既活跃了市场,又带动了就业,同时对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起到重要作用,它符合国家“互联网+”行动。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3. 抓园区,解决开放载体滞后问题。 园区是聚集产业的载体,是产城一体化的纽带。要集中力量抓好开发区、滨河新区、综保区、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宁夏生态纺织产业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自治区针对开放刚刚召开了大会,我们要当做头等大事,下步要召开全委会专题研究。 一是树立园区共发展意识。 县(市)区、园区、企业联动,打破地域分割限制,发挥财政支持重点园区、重大企业发展的撬动效应,放大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园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的办法和路径,加快推动产业项目、生产要素、人气商气向园区集中。 二是探索园区发展新机制。 探索建立园区工业地产基金等发展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投资回报和退出机制,鼓励支持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和招商企业的需求,探索以股权投资方式出让土地、建设标准厂房、生产车间,吸引更多园区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入园,形成优势产业互补、企业聚团发展的局面。要统筹规划,探索建立市级投入参与园区新增税收收入分成、投资税收回报新机制,打破地区税收利益分配格局,改变园区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同质竞争的不利局面,提升整体发展竞争力。 三是总量、存量和增量一起抓。 做大总量,加快培育更多规模以上企业,提高园区经济贡献比;盘活存量,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营粗放、效益低下企业“腾笼换鸟”步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优化增量,培育发展壮大轻资产、高回报、新产业,夯实持续发展后劲。今天会上对各个园区经济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各县(市)区、园区要认清差距和不足,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力以赴把园区建设成为增财力、添动力、激活力的“主阵地”。

    4. 抓企业,解决财源基础不稳问题。 经济发展,企业为本。企业既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又是提供税收和就业的主体,稳增长重在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在稳增长工作中,政府与企业责任、压力、目标要一致。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不足、财政增收缓慢的实质问题是企业发展不足问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更要树立“抓发展必须抓企业”的意识,把壮大企业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设身处地、想方设法帮助企业解难题、度难关、促发展。 一是落实好帮扶政策。 对接落实好中央刺激经济的新政策,进一步深挖政策潜力,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惠企政策,协调上级、监督下级,把政策落实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比如,目前iBi育成中心执行工业用电价格政策、动漫软件产业未享受自治区信息化产业扶持政策、自治区未兑现综保区企业进出口货物运费补助政策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二是助推企业发展壮大。 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发展思维,既抓“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抓“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鼓励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搞循环经济、强化管理,提质增效,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企业体系。加大定向、精准扶持力度,推进煤化工、生物制药、生态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导企业大力开发上下游产品,改变目前向外输送原料的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 三是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目前,许多企业既面临市场发展难题,有的也面临本地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制约企业发展,必须要切实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帮助企业爬坡过坎,度过难关。

   同时,要集中力量解决好四个难点:

    1. 抓政策,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 政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动力。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包括扩大支出、减税清费、降准降息、置换地方债等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大型基建项目投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还批复了来自29个省市的1043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97万亿元。这一系列政策,就是解决发展动力不足问题。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项目能够进入国家、自治区盘子,我市的发展动力将会更加强劲。但有些部门、有些同志对此认识不足,把争取政策、研究政策、落实政策表面化、程序化、机械化。有些上面有什么政策,就落实什么政策,但落实还不到位;有些不学习、不研究、不琢磨政策,总认为与己无关,是领导的事,是其它部门的事,更谈不上创新性地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有些更加消极,认为国家、自治区出台的政策不够细化,难以操作,是政策有问题,所以抱着漠视的态度,不闻不问。如果国家、自治区出台的政策能够一竿子插到底,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那要我们这些部门、这些领导做什么?任何政策的落实,必须在国家政策的方向、思路、路径下,因地制宜、创新性地落实。必须摆脱过去那种不争取政策、只等政策;等来政策、不会用政策;会用政策,又难以创新的尴尬局面。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好政策不是等来的,是争取来的;要千方百计研究政策,坚决杜绝把中央、自治区政策束之高阁的行为;要千方百计落实政策,市委、政府督查部门不仅要盯项目落实,还要盯政策落实情况,落实的好坏,由企业、群众评价。

     2. 抓金融,解决好发展血液问题。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发展程度上的差距。越要加快发展,越要重视金融、用活金融、善用金融。目前我市存在的项目、企业、产业融资难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融意识淡薄、金融人才稀缺、金融市场结构不完善、投融资渠道不宽等问题造成的。要强化金融服务发展意识。一个人如果有金融意识,可以理好财;一个企业如果有金融意识,可以在资本市场融好资;一个地方领导如果有金融意识,可以更好地推进一方发展。有些领导干部虽然不具体从事金融工作,但必须善学金融、了解常识、掌握规律,才能在融资、整合存量资源、推广应用PPP模式等方面有突破,才能把金融强市战略落到实处,更好地让金融助推实体经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要做实银企合作平台,建立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沟通协调长效机制,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通过政府平台、产业基金,借助近期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机会收储土地,发展工业地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放大PPP效应,实现国有与民营的双嬴、多嬴。

    3. 抓人才,解决好第一资源不足问题。 国与国、区域与区域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就能抢占发展的制高点。没有人才,资源仅仅是资源,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资金仅仅是资金,不能转化为资本;发明仅仅是发明,难以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目前我市最突出的就是各类人才紧缺问题。存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小、行业领军型人才匮乏、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政策体系不完善、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滞后、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支撑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现在做起。要抓好创业创新。创业创新不仅能够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更是催生和激活小微企业,构建经济“金字塔”的基础。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将此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市发展水平落后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经营主体不多,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孕育大中型企业的基础薄弱。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必须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民营经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希望我们的一些同事,不要贪恋手里那点小小的权力,阻碍政府工作的大目标,那样做得不偿失。”在今年两会上,总理再次告诫:“大道至简,有权也不能任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打造优良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成长壮大提供合适的土壤、宽松的条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信息、创业理念,激发大众创业热情,让所有想创业、能创业、会创业、创成业的人快速成长起来,共同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4. 抓交通,解决好开放通道不畅问题。 银川不沿边、不靠海,对外开放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机场、铁路、公路、口岸等因素制约,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已突破1.6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一半以上,但银川仍然是目前极少数没有高铁的首府城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突破,我们对外开放、对阿开放的优势将会丧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内陆开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提出了“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为我们建设“大通道”提供了可能。要利用国家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机遇,争取尽快建好陆上、空中、网上三个对外开放通道。着力打造开放口岸,抢抓国家建设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两大经济走廊机遇,完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青岛、郑州等其他9个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积极推进与二连浩特、霍尔果斯等口岸开展跨区域合作。积极与阿拉善盟联合开发乌力吉口岸,建设银川向北开放、向西出境的新出口,开展与中蒙俄经济跨境合作。

    三、端正心态,适应常态,凝聚起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作风决定作为。新常态必须在状态、必须有新思路,必须有新作为。我们要“摆正三种心态、适应三种常态”。

    1. 把心态放在发展上,坚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不动摇。 新常态下,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发展何谈民生。我市经济欠发达,任何时候,发展的信心不能有丝毫动摇。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运行态势总体是好的。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对此一定要有信心。我们必须端正心态,摈弃不良心态,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完成市委确定的目标任务。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入中高速,符合典型经济体的一般规律,由此有人认为我市经济增速下降是应该的、必然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经济内部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有人始终把发展速度放缓说成是新常态、大环境、经济规律。那我们来看看同样地处西部的重庆、贵州。上半年已公布的22个省区GDP数据,重庆、贵州增速两位数以上,同比分别增长11%和10.7%,大多得益于二、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回暖及外贸的回升。找理由、找借口就是“为官不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具体表现,李克强总理针对这些现象,严厉地批评指出,“说得难听点,这不就是尸位素餐吗?”。

     2. 把心态放在抓项目上,坚定经济工作项目化理念不动摇。 经济发展靠“三驾马车”驱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心态放在谋项目、抓项目上。今年的项目投资和项目储备明显不足,相关部门、相关县区要认真反思,我们争取了几个项目?引来了几个项目?干成了几个项目?有的项目大家花了很大气力、下了很多工夫,由于某些地方、部门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不高、服务举措不实,使企业犹豫不决——该投的不敢投,该上的没能及时上。在这里强调,对市委、市政府定下来的事情,要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任务,要跟踪问效、一抓到底;确定了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专人专责、敲钟问响。建华书记在自治区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强调要奖惩分明,通过正面典型示范、负面典型警示,让干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一方面,要抓一批负面典型,特别是对那些碌碌无为、不干事、混日子的干部,要公开曝光。纪检、组织部门也要跟进,加大执纪问责力度,该处理的处理、该调整的调整。另一方面,要树立一批正面典型,结合“五一”表彰的劳动模范、“七一”表彰的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下一步要表彰奖励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挖掘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那些勇于担当、埋头苦干的干部,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我们要把抓项目的能力、效果作为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通过一线看干部、通过项目论英雄。有战略,还要有战略眼光;有战略投资者,才能实现战略升级。今天的投资结构、招商结构、人才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财源结构,所以不能把招商引资看作常规工作,而是要作为当前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必须之举。一定程度上,暂时的让利就是解放思想,吃亏就是转变观念。一些同志招商引资还停留在搞房地产开发等固化思维上,卖地收钱、一锤子买卖,看重眼前利益。实体经济、加工制造业投入大、回收周期长,不能沿用房地产思维。重庆引进北汽,白给了十几个亿;郑州引进格力,白给了十几个亿。我们能做到吗?如果没有中银绒业、山东如意,我们的工业轻重结构怎么转?怎么调?如果两家企业全部投产,将对轻工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对这样的项目,如果双方没有决心、信心能做成吗?不放开思想,能引来好项目吗?

   3. 把心态放在为群众谋福祉上,坚定宗旨意识不动摇。 为群众谋福祉的心态,什么时候也不能放松。越是困难的时期,越要关注民生事业;财政收入再紧,民生事业经费也要保障。越是困难的时期,越要多看问题、多看不足;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当做普通老百姓、困难群体的一员,多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进一步增强为民的自觉性,真正想着老百姓,真心为了老百姓。越是困难的时期,更要把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落实到位,让群众得到实惠,加快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改善民生。我们这几年改善群众的居住、出行、看病、就业、审批等一系列环境,要一以贯之的抓下去,还要从安全、信访、稳定工作中看到,我们为群众服务还有哪些差距。

    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如何适应新常态?我给大家提三点希望。

   

     1. 把攻坚克难作为新常态,履职尽责、加快发展。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新常态下,必须要有长期攻坚克难的准备。新常态下,许多困难问题暴露出来:企业投资犹豫不决,财政收入增收渐缓,发展要素趋紧,群众增收困难加大,这要求我们做到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要加快转变思维方式,真正树立互联网等开放式思维,打破旧的、僵化的思维定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所强调的,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要理解企业的苦衷,尊重投资者的选择,共克时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不是互相隔膜、彼此猜疑;要习惯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放在民生和发展上,用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产出。越是困难的时刻,越需要注重团结、善于团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一方面,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另一方面,各县(市)区、各部门要知耻而后勇,认清差距,找准问题,咬定目标,狠抓落实;要树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决心和勇气,比力度、比进度、比实效。以争先为荣,以落后为耻。

    2. 把反腐倡廉作为新常态,务实为民、清廉干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反腐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实行“老虎”、“苍蝇”一起打。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提出了“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三不”要求,开创了制度反腐的新进程,开始建构反腐治腐的新制度体系。中央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活动的强力推进,表明中央强力反腐和整治“四风”的决心是坚定的、一以贯之的。虽然我市在上一轮巡视工作中,查处了少数领导干部,并进行了处理,但干部队伍总体上是积极奋发向上的。目前还有少数人对中央的政策持观望态度,认为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难以开展工作,有了“为官不为”心态。但真正干净干事的人,应该认识到,这恰恰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烈火炼真金的好时代。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反腐的网越织越密,权利运行有了规则、有了边界,公权私有、滥用权力、擅用权力得到了遏制,这是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的一种保护。到现在为止,组织上还没有因为干事而冤枉一个好干部。同时,我们也不能眼看你不干事而放任自流。

    3. 把转变作风作为新常态,务实求实、有所作为。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要体现在行动中,要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当年,我们的干部骑着一辆自行车,靠着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山山水水、千家万户。正是有了这些,党群、干群才那么密切,鱼水关系那么和谐。今天,我们有了互联网、手机,有些领导干部却与群众联系少了;高速公路多了,村村道路通了,深入基层反而少了;更有甚者,面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认为是找麻烦、添乱子、捅娄子,激发了社会矛盾,损害了党群关系。要知道,我们每个人不论职务高低,在群众中都代表党和政府,特别是基层一线的干部,村官要为民造福,不要恃强凌弱;社区要联系群众,不要只顾自已。否则,长此以往,失去的是党心民心,削弱的是执政基础。我们现在每做一件事,将来都要承担责任!

  地方工作不能没有思想、思路,但不能为了思想而思想,为了思路而思路。我们暂时落后不能永远落后。我们不缺机遇,缺的是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起跳跨越的勇气和魄力;不缺政策,缺的是用好、用活、用足“先行先试”政策的智慧和能力;不缺思路,缺的是将“2258”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和成效;不缺条件,缺的是招大引强的视野和谋略。只要补齐了这些“欠缺”,何愁银川经济不腾飞、不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