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盐池县:荒滩是用汗水浇绿的 穷帽是靠奋斗摘掉的

11.04.2019  15:30
绿了大地,富了农民 朱磊、方开燕、阎梦婕

二十年前,风沙漫天,荒滩上盗掘甘草和肆意放牧留下的“疤痕”随处可见,收入只有三位数……

二十年后,风小了,树多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舍饲养殖”,高效节水灌溉种地,收入达到万元……

从破坏环境,到保护环境,再到享受“红利”,二十年来,盐池县的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属于毛乌素沙漠南缘,是典型的戈壁沙漠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度放牧和滥挖甘草,让原本就脆弱的环境不断恶化,黄沙漫天成为了这里的名片。

人都没有办法活,咋发展?

修复千疮百孔的植被,保护好生态,成为了盐池县发展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全国林业建设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盐池人坚持不懈的治理,如今盐池的主色调已经由“”转“绿”,生态建设成为盐池县的靓丽名片。

风小沙没,村里彻底变了样


现如今,盐池县的主色调已经由“”转“绿”。(盐池县委宣传部供图)

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常年得不到“老天爷”的“恩赐”,雨水稀少。二十多年前,绿色只是这里百姓一个美好的愿望。

过去风沙大,刮起风来啥都看不见,一出去家门在哪都不知道。”65岁的老支书王占胜回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跑,抬脚不见踪;沙子漫地跑,沙丘比房高。

王占胜说的这句打油诗绝对不是夸张,这是马儿庄村二十多年前的真实写照。

那会村里的田动不动就被沙子埋了,收成很低,为了吃饱肚子,我们就开始养羊。”村民的羊越养越多,为了让羊能吃饱,放牧成了唯一的选择。“我们又不懂啥叫保护,就知道让羊上山吃草,山上的植被少,羊吃不饱,只能把草根和树皮都吃了,来年山里什么都长不出来,羊越来越难养活。”盐池农村70%左右的家庭以养羊为生,顶峰时期养殖量近70万只,可无序放养造成恶性循环,让曾经辽阔的草原逐渐荒芜。

种地不产量,放羊不长草,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

2003年5月1日,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境禁牧封育,全区近300万只羊全部下山,实施圈养。

作为先遣部队,盐池县2002年即率先在宁夏实行草原禁牧,所有的羊“一夜之间”全部归圈。

多年来,盐池县逐步探索完善禁牧激励和考核机制,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禁牧制度,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确保禁得住、管得好、不反弹,实现了生态保护、人的生存和滩羊养殖三者之间的良性发展。

羊圈住了,植被开始有了“喘息”的时间,经过近20年不懈努力,冯记沟乡200亩以上明沙丘全部消除,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根本性逆转。“现在风小了,沙更是彻底没了,村里还种了好多耐旱植物,夏天的时候绿油油一片可好看了。”王占胜高兴地说。

冯记沟乡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盐池县坚持草原禁牧与舍饲养殖、封山育林与退牧还草、生物固沙与工程固沙、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移民搬迁与迁出地生态恢复的“五个结合”,形成了“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抓产业、活机制、生态移民集中住”的防沙、治沙、用沙模式。

目前,盐池县林木覆盖度、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1%和70%,草原产草量由十年前的48kg/亩提高到了现在的147kg/亩,境内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基本消除。

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已逐步成为当地群众渐行渐远的生存记忆。

山清水秀,口袋慢慢鼓起来


高大上”的舍饲养殖。(盐池县委宣传部供图)

来到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忠宝滩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整齐划一的砖砌养殖棚、膘肥体壮的滩羊映入眼帘,“羊倌”冉生宝正忙着给羊准备饲料。

村里都实行舍饲养殖,再也看不到过去羊儿满山跑的现象,现在我们养的羊生长速度快,出栏率高。目前,我在这个养殖合作社已经承包了13个棚,还雇了两个人帮忙,一年下来能收入十万哩。”说起现在的生活,冉生宝高兴地说。

2017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00元,这可是1995年的近20倍。”马儿庄村村主任关尚锋表示,这一切的改变,主要是做好了“转型”这篇文章。

2010年马儿庄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并见缝插针地植树造林,挖掘人工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从单纯养羊发展到滩羊、生猪、肉牛、滩鸡、饲草料种植等多种产业,还从海南引进红灯笼辣椒调整产业结构。“现在村里有耕地面积11257亩,年滩羊饲养量稳定在5万余只。”关尚锋给记者算了一笔致富明帐。

马儿庄村的村民过上了好日子,十公里外的平台村也开始走上了“上坡路”。

过去我家以养羊为主,一年累死累活也就赚个1万多。现在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再加上村里推行封山禁牧,索性把羊都卖了,把家里的二百多亩地全部流转给企业,每年光土地流转就能收入1万多。再加上在附近企业打工,一年赚个5万也不是问题。”说起这些年生活上的变化,平台村村民薛广德感触颇深。

在盐池县,除了传统养殖业,土地流转也成为了群众脱贫增收的一个新途径。

整个平台村每年人均土地流转收益有3900多元,像土地流转比较多的平台自然村每年人均收入甚至能达到7000多元。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在附近的企业打工,又能获得一份收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平台村村党支部书记薛广仁说。

如今环境变好,村民有钱了,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大变化。来到薛广德家,宽敞的大院子、明亮的门厅、现代化的家电一应俱全。“现在家里彩电冰箱都有了,不愁吃不愁穿,生活别提有多美。”说起现在的生活,薛广德喜上眉梢。

生态治理是脱贫富民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据冯记沟乡乡长杨威介绍,冯记沟乡先后新建了马儿庄、平台等四个万亩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有力实现了由“绿起来”向“富起来”的转变。

截至2017年底,盐池县累计减贫10792户32078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3.7%下降到2017年的0.66%,7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前不久,盐池县更是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国家2017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盐池综合贫困发生率0.66%,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经自治区政府批复脱贫摘帽,盐池成为西海固9县区中率先摘帽的县。

百姓致富与生态发展从过去的一对矛盾体,变成共同体,维护好生态已经成为自觉的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实实在在实践出来的成果!”盐池县委书记滑志敏说。

来源: 人民网-宁夏频道


附件:

宁夏公开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进展
  盐池县加紧推进刘家沟水库整改进度   日新华网
用爱温暖寒冬—— 宁夏第6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成功捐献
wRX宁夏红十字会网站管理系统       深冬时节,傲雪凌霜。“90后”小伙小田用一缕冬日暖阳般的温暖爱意,给远方的小患者送去生命的“礼物”。12月15日,宁夏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小田完成捐献顺利归来,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