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农情农事活地图” 指明乡亲小康路

24.12.2020  10:23

  时近数九寒天,大地冻得像一块铁疙瘩。

  12月17日,走进宁夏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的西红柿大,一株株翠绿的西红柿苗缠在架子上。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陶乐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白静,她正指导村民马国萍照看西红柿苗。

  白静是土生土长的陶乐人,可从2013年开始,她在陶乐逐渐学着听懂了固原方言——全镇1.3万农业人口中,7211人来自固原市西吉县,庙庙湖村就是一个生态移民村。移民刚搬来时,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农民收入不稳定。2019年4月,村上用1400余万元各类扶贫资金新建28座六跨连体钢屋架大棚,并引入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这片荒漠上种大棚蔬菜。种苗、化肥、技术由公司统一配送,农户直接与合作社签订单,每年只需向合作社支付大棚租赁费。

  移民在搬来前多以养殖牛羊为生,种地并不在行。白静便组织科技志愿者中的田专家和农技人员开设“田间课堂”,向村民教授西红柿育苗、日常管护、病虫害防治等知识。

  对不少农民来说,每次听完课,专业知识难以完全吸收,往往听完就忘。白静便挖掘本地农技人员、土专家、土秀才,组建“白静田间课堂科技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种植技术,走村入户宣传惠农政策,为村民提供“菜单式”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专家教的知识农民都能学会并运用到生产过程中。

  “平时种大棚遇到问题我就找白静,她把问题都记下,有的直接教我,有的就帮着找专家给我们上课,课后她还会手把手教我干。我们不懂啥,课堂上就教啥。”马国萍边给西红柿打杈边说。

  在记者看来,打杈似乎很简单,把多余的斜杈揪掉即可。马国萍告诉记者,刚开始种西红柿时,她也这么想。然而在“田间课堂”,她才知道这里大有讲究:西红柿斜杈长至7厘米至8厘米就必须要打掉,打杈手法要轻、准,否则等杈变大、变硬再打杈,会伤及主干,且“伤口”易感染甚至诱发疾病,会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等情况。

  “科学种地才有好收成,我和邻居合作承包一个大棚,各半边。我严格按着白静老师教的方法种,邻居却不太‘听话’。今年我的半棚西红柿就比邻居的那半棚多挣了1万元。”马国萍说。

  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每年6月到11月初尤为密集,这期间,白静每天早晨5:30准时和农户一起出现在大棚里。

  “用手捧好花,粉要喷到中间”“11时前得授完粉,否则就没活性了……

  同样的话,白静要在每个大棚重复安顿着,在不同大棚发现的问题,又要作为案例提醒其他村民。每天回家,白静把村民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逐条整理总结,发到微信群里。问答之间,她的手机变成了“农情热线”,微信群成了农情汇总站。

  炎炎夏日,大棚内温度一度达到40摄氏度,白静带着藿香正气水和3公斤装的水壶在大棚里带领农民干活,一待就是一天;凛冽寒冬,大棚外寒风猎猎,白静奔走在大棚之间,照看新建或维修大棚工程的方方面面。

  “种菜好比养小孩,科学的方法会事半功倍,一个环节没安顿好,农民白费了力气不说,收入也会减少。既要用对方法,更要用心用情去栽培。”白静说。

  寒来暑往,白静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棚怎么搭、苗怎么栽、杈怎么打、果怎么摘、货怎么卖……西红柿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白静都要仔细“”着。

  在她的带领下,庙庙湖村的移民生活发生了变化,有的妇女通过种西红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有的村民努力学习认字渴望学会更多科学种地方法;有的村民看到了大棚的可观收益,明年打算不再租棚,自家花11万元建大棚……

  23年间白静兢兢业业服务“三农”,她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推广各类农业先进技术40多项。庙庙湖村的48个棚,她每天挨个走一遍,带领移民一步一步走出小康路的轨迹图,她也成了“农情农事活地图”。

  2019年,庙庙湖村六连跨拱棚西红柿亩均产量达1.8万斤,平均每户增收2.4万元,种植养殖等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41万元。村上拿出100万元给村(股)民分红,成为石嘴山市第一个向村民分红的移民村。白静也收获了“巾帼建功标兵”“百万农民培训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荣誉既是肯定也是压力,今后我要更加努力,和村民一起用新技术种出新农村的新生活。”白静说。(记者 王溦)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