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党代会精神·基层蹲点采访】“90后”电缆巧匠王海鹏

13.09.2017  21:32

  21岁这个年龄,对于很多“90后”来说,不是求学,就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但对于宁夏中盛电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盛电缆”)绞制组组长王海鹏来说,却已经拥有“惠农工匠”“绞制能手”等多项荣誉和头衔,而由他参与的技术革新项目每年为公司创造着140万元的经济效益。

王海鹏(右)向新员工传授电缆技术。

  憨厚、朴实、不善言谈,甚至有些木讷,这是王海鹏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但在操作拉丝设备时,一盘重达100公斤的电缆在他的手里左右翻转几下,就能准确无误地安装到机位上,整个动作干净利索、标准潇洒,让记者刮目相看。

  “干技术活儿来不得半点虚的,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得干好!”这是王海鹏常说的一句话。

  2014年9月,中盛电缆正式决定在惠农区投资建厂,为了确保电缆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当年12月,18岁的王海鹏作为公司从宁夏工业学院招聘的第一批实习生,被送往江苏常熟总部进行电线电缆技能培训。培训期间,王海鹏勤学好问,晚睡早起,不到半年,就全面掌握了电线电缆生产操作技能。

  “别看小王年纪小,他的骨子里有股子不服输的犟劲儿,遇到疑难问题,那怕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问题弄明白。”负责培训的中盛电缆负责人许思详说。其实,自从应聘成功的那一天起,小王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既然选择了当技术工人,就一定要当最棒的工人。”

  2015年7月,中盛电缆厂房建设正式启动,王海鹏回到了宁夏公司。

  “说是回到公司,实际上厂房建设还没动一砖一瓦,呈现在眼前的只有几间临时搭建在戈壁滩上的彩钢房。”王海鹏笑着说。

  建厂初期,主要工作是基建、设备搬运和安装,厂里要求所有实习生都要参加建厂劳动。当时,正值炎炎夏季,所有员工的办公与休息都在临时搭建的彩钢房里。

  “夏天的彩钢房就像一个闷罐,钻进去没待一会儿就是一身汗。”王海鹏说。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一部分工人信心动摇了,没待几天,有人就不辞而别。而王海鹏却毫无怨言,苦活累活总是抢着干。那段时间,因为厂里人手少,小王还发挥特长,下班后主动担当厨师,为同事们烧火做饭,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王大厨”。

王海鹏正在操作“挤出不停机连续放线”装置。

  工厂投产运营后,王海鹏被分配到绞制工序担任主机手。他清楚的意识到,只有精通专业知识和掌握过硬技术才能在车间独当一面。工作之余,他将所有时间用在钻研专业技能上。“他经常把一些自己绘制的设备图纸带到宿舍研究,就连枕边的笔记本里记录的也全是上班期间遇到的各类技术问题。”他的同事周家说。工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三个月,他就成长为绞制工序的技术能手,被厂里任命为绞制组组长。

  作为绞制组的负责人,除了抓好日常生产,王海鹏十分注重生产效能的提升。他围绕安全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并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整个电线电缆行业中,拉丝工序中的退镀工序的母线换盘方式都采用停盘更换母线,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制造成本和劳动强度,同时因铜丝在炉管里停留时间过长而导致脆化,直接影响产品质量。针对这一问题,爱琢磨的王海鹏暗下决心要改进技术。经过几个月上百次的试验,不停机换盘装置终于改进成功。由于创新程度高,实用价值大,2016年,这一技术已向国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不停机换盘技术的推广,工人不再担心母线跑光,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杜绝了尾线报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中盛电缆制造部经理马文庆说。

王海鹏正在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中盛电缆营销部经理许思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不停机换盘技术的改进,每天可以减少12公斤的尾线废品,节约2瓶酒精,提高200公斤的镀锡铜丝产量。一年下来可以增加效益35万元。“做电缆这一行,必须精益求精、精打细算,稍一浪费,一年下来就是几百万元。” 许思详感慨地说。

  从2016年开始,王海鹏的技改革新进入了高峰期。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免调同心机头模具”“挤出不停机连续放线”等多项技术革新,每年为公司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140万元。

  谈到取得的成绩,王海鹏嘿嘿一笑:“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抵不过一个团队,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传授给自己的团队,这样就等于把一个人的能力放大成了一个团队的能力。”作为班组负责人,王海鹏把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同事,让自己的看家本领变成企业的技术资源和宝贵财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80后”“90后”成长为电线电缆生产线上的主力军。(宁夏新闻网记者 杨洲 文/图)

宁夏开展电线电缆专项整治
近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区电线电缆专项整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