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无法忽视的“她”
核心提示
“女性”正在成为电影行业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女性观众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人群。当下电影市场上主打为女性观众拍摄的影片,是否真正呈现出中国女性的面貌?时逢“三八”妇女节,学界、业界专家对“女性电影”在当下的产业格局和创作方向进行了解读。
“女性电影”不等于“女性题材”电影
多位学者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对于女性电影,首先需要厘清——“女性电影”和“女性题材电影”的内涵并不一样。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解释,“女性电影”通常指那些具有明确的女性意识,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展开故事,并反思两性不平等现实以及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压抑的影片。而女性题材电影,主要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并不一定具备明确的女性意识或女性视角。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秦喜清看来,“女性电影”指表现和探索女性生活、维护女性权益和价值的电影,可以从题材(女性故事)、立场(女性主义)和编导性别(身份)三个角度来界定“女性电影”。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电影市场化行为的强化,观众直接看到的是电影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体现出的女性主义精神。
曾经执导过长篇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的导演韩志君认为,“真正意义的女性电影,不仅是女性题材电影,也不仅是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同时,它也不局限于以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我眼中的女性电影,是以细腻的笔触和镜头描绘女性并呈现她们生存状态与精神现实的电影。”
特点鲜明仍存尴尬
在秦喜清看来,当下的女性题材电影在女性主义立场上更加自觉。“一些女性导演还是努力在市场化大潮下追逐梦想,从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李玉的《观音山》到薛晓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几部作品不仅在商业上有所突破,同时保持了导演的个人风格和探索的主题。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秦喜清指出:“当前女性导演以及女性题材的影片仍然存在数量少、影响力弱的情况。”秦喜清以近年来拍摄的《万箭穿心》、《不能说的夏天》等影片为例,指出这些电影虽然在表现女性生活、探索女性心理方面做得比较深入,口碑较好,但其市场表现却相对较差。实际上,“当下电影在表现女性主题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反而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迎合比较传统的性别意识和观念。”
石川对此非常认同。在他看来,像《整容日记》、《夏洛特烦恼》等一些电影,虽然票房成绩不错,但其中表达的“女为悦己者容”等观念,这些都是当代电影女性意识薄弱的标志。
记者发现,近两年,“chick flic”(小妞电影)类型异军突起。作为源于欧美的类型片概念,小妞电影通常是指以时尚年轻的都市女性为主角、以爱情为主线的时尚浪漫轻喜剧,讲述女人在受到感情挫败后如何独立自强的电影。诸如《失恋33天》、《非常幸运》等电影都属于这一类型。秦喜清认为,“小妞电影表面上看似乎在写女性生活,但她们的追求始终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缺乏思想深度。”
让“她”更好看
如今在电影行业,有人笑称:得女人者得天下。
韩志君直言,女性电影要坚持“写人,写心,写魂”。在他看来:“深刻而艺术地表现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特别是展示出她们灵魂的褶皱,才称得上是成功的女性电影。”
谈及女性电影的价值时,秦喜清坦言:“女性电影应该为中国女性提供一面观察社会、反省自我的镜子,它更应该帮助全社会建立公平、健康的两性关系,这是女性电影的价值所在。”
在“中国女性影展”主席姜娟看来,虽然当下由女性主创及女性题材电影在绝对数量上比几十年前有所增加,然而从女性影展在这两年征集到的影片来看,大多还是从男性中心出发,或者是以男性揣测的女性视角为主。
未来的中国女影人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姜娟提醒,促进女性电影产出,提升真正在内涵上观照女性自身、反映性别问题的影片的质量,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整个社会的女性意识尚薄弱,女性主义思想普及度低;二是性别不平等现象仍旧普遍,电影行业本身就很明显,譬如女性导演、制片人数量少、获奖少、受关注少。通过影展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的思想,依然任重道远。 (据《中国文化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