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依法治市思路直面城市热点

10.11.2016  21:08

  近年来,银川市在依法治市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立法、执法、用法的环境,将城市法律系统的聚焦点,放在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当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成为十八街四中全会的重大议题后,尤其是在《立法法》修订之后,以城市为单位的地方立法,更将整个依法治市的理念,聚焦于近年来民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并在银川依法治市的整体盘子中,成为重要的实操抓手。

  银川市法制办副调研员霍小萍介绍说,近年来,银川市依法治市的目光焦点,正是集中于城市经济发展的热点、民众关切的痛点、深层次改革的难点,并使这些法规规章,不仅成为保驾护航的工具,更能形成驱动城市发展的力量。

   用前瞻性视角关注城市生态建设

  从2013年开始,银川市制定的多部地方性法规,都将关注的视角放在了城市生态发展上。2013年,银川市通过了《银川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2014年则通过了《银川市公园管理条例》和《银川城市供水节水条例》。

  在霍小萍看来,这仅仅是地方法规,“在地方规章的制定上,银川市下的功夫也很多。”同样是2013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爱伊河银川段生态保护的决定》。到了2014年,银川市人大常委会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关于加强贺兰山东麓水源涵养保护的决定》。

  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生态的城市司法体系,也直接推动了银川市大力保护和发展城市生态文明的步伐。2016年年初,银川市开始实施总量减排、燃煤污染治理、扬尘治理、机动车尾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气治理等九大工程,而这些都是往年银川立法中被关注的领域。

  银川市司法局副局长李卒告诉记者,银川市以依法治市的高度关注城市环保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尤其是城市环保,涉及的职能部门多,权限交叉环节多,任何一个部门通过红头文件的形式,都能参与其中。不过,从立法和执法的高度去关注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做到有法可依,另外一方面则能让职能部门之间,迅速理清彼此的权责边界,更好、更高效地投入到城市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五年来,银川用依法治市关注城市生态建设,前有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储备,后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推进的九大工程,这也使得银川整体城市生态水平的提升,得到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霍小萍说,不仅是最近这五年,以往银川市实现的立法规划中,生态保护和监管,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对于这些对于水系、大气、土壤、城市噪音的法规规章,我市已储备了足够多的法律工具,让银川守卫碧水蓝天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聚焦新兴产业的法治思路

  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在我国《立法法》修订之后,对于地方政府的立法权进行了一定限制。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好处,霍小萍说,城市立法的聚焦点,也更关注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这对于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银川市着手立法的思路也发生了一定程度地变化。基于城市管理的《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正是这一思路的巧妙体现。一方面,以城市为基础单元,扩大互联网+深入城市管理的透彻度,另一方面,以城市立法的角度,大幅提升了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性。对此,舆论评价其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刚刚结束的TMF全球峰会上,国外学者的评价是,“最大程度地发挥智慧城市带来的城市管理综合效应,以及连带的新兴产业聚集效应。

  而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同样在今年出台的《银川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在条例中,将智慧城市的城市管理模式,并入电梯安全管理的内容当中。该条例确立了在我市建立电梯安全远程检测系统,将电梯监管部门、检验检测机构、生产、使用、维护保养单位等纳入电梯远程检测系统,并将相关数据接入“智慧银川”大数据平台。

  目前,在银川市的很多小区中,电梯内的屏显装置,已经进行了优化升级。一个很明显的标志,就是增加了电梯在线监管系统,银川市某小区物业公司经理王坛说:“我做物业这一行十来年时间了,电梯迟早是物业公司的烫手山芋,现在有了在线管理系统,可以将很多监管的任务分担,甚至是分包出去,我们的管理成本和值守人员都会大量减少,居民也会放心很多。

  王坛还举例说,该条例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在电梯发生故障乘客被困时,5分钟内安排电梯安装、改造、维修作业人员采取措施组织救援,并做好被困乘客的安抚工作。“对于小区维保人员来说,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但如果进入在线系统,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联系被困的乘客,然后争取最多的时间赶到现场。

   依法治市思维促进城市综合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银川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银川市司法局。李卒认为,通过依法治市思维的不断贯彻,也可以将具有极强具体操作性的地方法规规章,在实践当中不断磨合和修正,“特别是城市环保、生态建设的新问题、新视角不断涌现的今天,依法治市的思维可以更好地服务当下的环境。

  他举例说,渣土车的整治,在《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执行中,就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利用更先进的信息监管手段,对于渣土车的运行进行监控。此外,原有渣土车属地管理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渣土车跨区域的运行模式,就需要在城市法律的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李卒认为,在依法治市的推进过程中,尤其是法治政府的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政府执法的行为,“银川市对于环保的立法正是这个过程的体现,市民对于城市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政府治理和监督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依法治市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法律工具,权责分明,用更细致、更专业化、更透明的司法环境,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发展实力。

  事实上,这种软件方面的提升,也为将来银川市产业发展环境的健康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中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或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公民个人电子信息,不得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个人电子信息”。“非法采集、销售涉及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数据,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市县区政府有关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对此,霍小萍的解读是,数据安全关乎市民的切身利益,以及企业发展环境的塑造,银川市通过前瞻性的规范,提前制定好游戏规则,对于吸引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互联网企业,都有着非常多的好处。

  正是关注城市环保生态、城市管理的依法治市环境,用前瞻性的视角、经济发展的方式、提升政府监管效能的动力,近年来,银川市正在构建一个法治政府关注民生焦点,新兴产业的法律环境,并以此促进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造福民生。

   短评:编织城市发展的法律网络

  法律是国之重器,更是城市发展的驱动软件。这一点在银川市的城市发展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银川法律网络的建构,将更加贴近发展现状和民生渴望。

  事实上,在我国立法法修订之后,对于地方政府的立法行为,做出了更规范的要求,甚至是限权。从地方立法的角度而言,地方政府可以将法律工具,更密集地使用在城市管理、环境保护之上,摆脱了以往单纯立法管制的印象。

  因此,也就有了银川市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立法,而其鲜明的“促进属性”,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结构城市管理,并将其上升到城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之上。

  换句话说,我们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用好立法法赋予地方立法的权限和范围,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上,这对于整个银川市而言,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与此同时,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这种地方法律法规的蓄积,也将形成一股合力,规范政府行为、促进经济发展,让相关市场资源、行政资源,都能够在统一的步调中,向着同样的方向前进。

  记者 皇甫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