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愿为治沙事业奉献一生

20.09.2019  09:50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有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面对如此高的褒奖,王有德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挥余热,愿为宁夏的治沙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作为我区防沙治沙的先行者,40年来,王有德带领林场职工,用脚步、用双手、用头脑,用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建起了一道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地遏制了沙漠南移西扩的步伐。

   治沙是林场职工唯一的目标

  9月中旬的白芨滩,颜色开始丰富,各种植物以它们特有的颜色迎接着这个季节。远远望去,整个白芨滩如同一座屏障,将毛乌素沙漠南缘沙丘与黄河隔离开来,它不仅庇护着宁夏引黄灌区的万顷良田,也迫使沙漠后退了整整20公里。这样的壮举,离不开王有德和白芨滩的三代人。

  “现在的白芨滩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多年不见的野兔、狐狸、七彩山鸡、呱呱鸡等上百种动物,以及芦苇、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等306种旱生沙生植物又重回这里安家落户。”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王兴东说,如今,在白芨滩看到的这一切,都离不开老书记王有德。

  王兴东告诉记者,以前,每每遇到大风天气,这周围黄沙就会漫天飞舞、遮天蔽日,有的甚至能将房屋掩盖。1985年,王有德担任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白芨滩防沙治沙林场场长后,他用不服输的精神,带着林场职工与沙漠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搏斗。 

  他清楚地记得,每年种树时节,白天王有德和同事们顶着烈日和黄沙,翻越沙丘,在滚烫的黄沙地里挖坑种树。晚上,大家伙儿就披着雨衣、拿着铁锹,趁雨季再多种两棵树。如果赶上灌冬水的时候,就基本以水渠为家。包括王有德在内,很多治沙工人都有着黝黑的皮肤。治沙,成为了林场职工们唯一的目标。

   如果晚上拉来树苗,就连夜栽好

  治沙的人说,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种棵树不容易。千辛万苦栽好的树苗,常常一夜之间就被风沙埋葬。王有德和职工哭过鼻子流过泪,但活还要干,树还要栽。他给场里立下“铁规矩”:拉来的树苗不许过夜,如果晚上树苗进场,就连夜栽好。

  王立钧是王有德的长子,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每天回家,父亲除了带来一身疲惫外,还会带回来一样东西,那就是沙子。地上是沙子,床上是沙子,给他洗衣服,兜里装的全是沙子。“我妈说,他把沙漠绿化了,却把我们家给沙化了。

  风沙吹不老王有德心中的信念,千万次的坚持和重复终于铺出了漫无边际的绿毯,牢牢罩住了滚滚流沙。昔日风沙肆虐的沙地,如今已是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有关部门统计,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野生植物53科170属306种,野生动物23目47科115种,占宁夏野生动物种数的43.3%。

  “与沙漠较量了一辈子,吃尽了苦头,但我觉得,能有这样的父亲,非常骄傲。你看咱银川这些年,风沙少了,空气湿润了,天蓝地绿的生态美景正在变成我们的新名片。”王立钧说。

   退而不休,坚守一颗初心

  这么多年能一直坚持在治沙第一线,王有德说,是因为自己的初心,一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初心。

  在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鞍山管理站靠近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的地方,有一片5000多亩的绿洲格外显眼,有桑树、枣树、李子树。眼下,熟透了的枣子已经挂满枝头。

  几年前,这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滩,水土流失严重,一度沦为倾倒建筑垃圾的地方。如今,这里成了“花果山”、色彩丰富的生态植物园、郁郁葱葱的公益林园,一个环境清新的森林康养中心雏形初现……

  这片绿洲是王有德退休后的成绩单。虽然,今年已经是王有德从白芨滩林场退休的第5个年头了,但退休后,他的治沙造林事业没有一天停息。“白芨滩目前仍有60多万亩荒漠尚未治理,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治沙几十年,积累了不少经验,不能把经验废掉。”王有德说,“这几年,党和国家给予了我很高的荣誉,也让生态环保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创办的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我将用余生继续坚守信念,带领群众共同治理荒山、绿化造林,让社会共享治沙成果。

  记者  张碧迁

王有德:在治沙播绿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银川新闻网
中宣部新命名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宁夏“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防沙治沙博物馆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