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是最好的交流语言
又是一次民族文化艺术的展演,又是一场文化与创意产业的盛宴。
12月11日至14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宁夏风景”再一次让首都观众流连忘返。
“一路看过来,宁夏馆布展最有特色”
刺绣、二毛皮、枸杞、泥哇呜、剪纸……文博会期间,记者在宁夏展区看到,我区产品展位前始终人气兴旺,参观人员络绎不绝。
据了解,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区总面积55000平方米,分为文化演艺与动漫游戏展区、广播电影电视展区、文物及博物馆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等16个展区。我区按照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推动宁夏文化与旅游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精心布置了面积为180平方米的特装展馆,特设宁夏文化旅游、宁夏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文化传媒、LED影像及现场演艺、宁夏书画艺术表演等板块,彰显“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贸易”的参展特色,展示宁夏独特魅力。
“一路看过来,宁夏馆布展最有特色。”北京市民赵振东拿着相机,一边欣赏一边拍摄。他告诉记者,宁夏的文化产品让他一下子感受到宁夏文化的别样魅力。“以后有机会一定到宁夏走一走”。
“真没想到回族地区的东西这么特别”
“这些刺绣图案有什么寓意?”在北京文博会上,每天都有许多观众围着赵桂琴。她会指着刺绣上的图案告诉观众:“这些图案代表家庭美满,这些代表生意兴隆,这些代表风和日丽……”12月11日,北京文博会开幕第一天,赵桂琴制作的刺绣就签订了10万元的订单,这也是宁夏代表团的第一笔订单。
赵桂琴是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刺绣作品突破了西北刺绣以花鸟为主题的观念,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时尚元素。此次参加文博会,赵桂琴带来了她的代表作品《牛郎织女》、《金陵十二钗》、《龙凤福》、《枸杞红了》、《奥运福娃》等近百种产品。每天,她的展台前都挤满了好奇的观众。12月12日下午,两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士看中了一款刺绣休闲背包,听赵桂琴介绍了整个制作工艺,更是喜欢,就是觉得500元的价格贵了点。第二天,这两位年轻女士再次来到宁夏展馆“砍价”,爽快的赵桂琴给她们打了7折。
“真没想到回族地区的东西这么特别,老板做生意也特别厚道,300多块钱买一个特色背包挺划算的”。两位年轻女士心满意足地把背包收入囊中。
“这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我非常开心。现在国家的政策很好,政府给我们免费提供场地,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类展会,我想加把劲,把公司做大做强。”赵桂琴眼里闪动着激情。
“我们还肩负着一项任务,那就是‘取经’”
一会儿发放资料,一会儿介绍项目,几天来,二毛皮项目自治区级传承人丁和平忙得不可开交。“除了宣传、推介、招商,我们这个团队还肩负着一项任务,那就是‘取经’。”忙碌之余,丁和平告诉记者,要通过文博会这个平台,了解其他省市同类行业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动作,找寻自身差距,明确发展目标。
马健是吴忠市利通区阿拉伯文书法非遗传承人,曾多次夺得全国穆斯林书法大赛桂冠。开幕式当天一大早,他的作品吸引了一位特殊客人——新疆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艾尼江·克依木。“这个阿拉伯文书法作品特别好,立体感很强,艺术含量非常高。如果经常去国内外的展会上去推介自己,肯定有大市场。”艾尼江·克依木的一番话让马健更加自信。他随即写了一幅书法作品送给了艾尼江·克依木,艾尼江·克依木也写了一副书法赠送给马健,并盛情邀请马健去新疆参加文博会。
马健说:“我非常喜欢贵州、广西、新疆等展馆的工艺品,很精巧。以后我们的产品还可以做得再细致一些,包装再精美一些,出来看看,眼界就打开了”。
特色文化是最好的交流语言。在这场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宁夏参与并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参会探索主办城市获得的各方效应,结合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宁夏文化产业群。
“以宁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基础,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和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以创意和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我区文化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这是我们在学习借鉴经验之后,逐步酝酿成型的一个思路。”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调研员李金升说。(记者 王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