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积极探索“43210”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19.04.2016  17:40

  今年,西吉县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市委“六个基础”“六大工程”的部署要求,按照“4156”发展思路,把产业升级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依托马铃薯、草畜、蔬菜、杂粮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总结出了“43210”产业扶贫新思路,即科学设计四种产业脱贫路径,统筹做好资源、市场、生态三篇文章,强化“财政+金融”两个保障,推广全赠半返、托管代养、赊销订单等10种产业增收模式。确保到2018年实现全县2.51万户10.58万人如期脱贫摘帽。

  一是明晰四种路径: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优化三大区域产业布局,按照贫困户发展意愿,明晰四种特色产业扶贫路子,根据各区域农户种养业习惯,布局特色产业,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一)“肉牛+马铃薯+X”。在什字、兴隆、马莲、吉强、将台、硝河、西滩、平峰等养牛专业乡(镇)的部分贫困村,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和马铃薯种植,同时养殖黑山羊和种植蔬菜、杂粮等作物。养殖贷款扶持贫困户户均饲养良种基础母牛5头以上,种植地膜玉米10亩以上,种植马铃薯10亩以上,发展杂粮、蔬菜、油料等作物10亩以上。户均养牛收入2万元,种植马铃薯收入1万元以上,其它种养业收入0.25万元以上。该路径提供贫困户户均收入3.25万元以上。(二)“黑山羊+马铃薯+X”。在震湖、田坪、白崖、沙沟、兴平、火石寨、新营等乡(镇)的部分贫困村重点发展黑山羊养殖和马铃薯种植,同时养殖基础母牛、珍珠鸡和种植玉米、杂粮、油料等作物。养殖贷款扶持贫困户户均饲养黑山羊30只以上,种植地膜玉米10亩以上,种植马铃薯10亩以上,种植杂粮、油料等作物10亩以上。户均年出栏黑山羊羔羊40只以上,收入2万元以上,种植马铃薯收入1万元以上,其它种养业收入0.5万元以上。该路径提供贫困户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三)“珍珠鸡+马铃薯+X”。在震湖、马建、田坪、平峰、新营等乡(镇)的部分贫困村重点发展珍珠鸡养殖和马铃薯种植,同时养殖生猪养殖和种植玉米、杂粮等。养殖贷款扶持贫困户均饲养珍珠鸡200只以上,养殖生猪3头以上,种植马铃薯15亩,种植玉米、杂粮等15亩以上。户均年出栏珍珠鸡200只,收入1万元,种植马铃薯收入1.5万元,其他种养业收入1万元以上。该路径提供贫困户户均收入3.5万元以上。(四)“马铃薯+肉驴+X”。在红耀、新营、田坪、马建等乡镇的贫困村,重点发展马铃薯种植和肉驴养殖,同时养殖基础母牛、黑山羊、生猪和种植地膜玉米、小杂粮等。户均种植马铃薯15亩以上,饲养良种繁殖母驴6头以上,种植玉米、杂粮等作物20亩以上。马铃薯收入1.5万元以上,年出栏良种驴5头以上,收入2万元以上,其它种养业收入0.5万元以上。该路径提供贫困户户均收入4万元以上。

  二是做好三篇文章:(一)做强“优势资源”文章。按照“不比规模比特色,不求全面求效益”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依托草畜产业集群,打造良种牛、黑山羊、珍珠鸡、肉驴、梅花鹿5个繁育中心,保护和运用好“西吉马铃薯”“西吉芹菜”两个中国驰名商标,争创“种薯之都”“清真牛羊肉”“西吉小杂粮”“西吉黑山羊”“西吉珍珠鸡”“西吉三粉”等特色品牌。(二)做活“市场带动”文章。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产品质量、产业效益两个关键点,把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点,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加快建设马铃薯、牛羊肉、芹菜、杂粮等“种、加、销”和“养、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提高附加值。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新建马铃薯种薯、蔬菜销售市场。完善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发展“互联网+”电商产业,建立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18个乡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延生市场销售终端,打通农产品外销渠道。(三)做大“绿色拉动”文章。充分利用县内荒山、林草地、塘坝等闲置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生态林下经济产业,拉动“庭院经济”增长。重点建设火石寨大庄、吉强龙王坝、田坪经果林、震湖垂钓特色养殖、兴平聂家河休闲采摘、吉强下寨水上公园农家乐、硝河隆堡民俗村、将台嘴头水库垂钓、王民二岔休闲垂钓、兴隆下范经果林主题公园等12个休闲农业、生态林下示范园。打造25万亩油用牡丹基地、1万亩万寿菊示范种植基地,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空气变人气,农房变客房,培育新的增收产业。

  三是强化两个保障: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作用,以“财政+金融”双向驱动,确保富民产业健康、平稳发展。(一)激活脱贫“内生动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安排资金向贫困户倾斜,整合项目向贫困村聚拢,将分散资金集中使用,形成多部门协作、多渠道投入、多层次推进、多方力量参与的攻坚力量,打出“组合拳”效应,做到项目、资金“一盘棋”投入,生产道路、用电、饮水、信息、农田改造、标准化种植等瓶颈“一揽子”解决,使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五通八有”和“七有”脱贫标准。(二)增强脱贫“外部助力”。强化金融信贷支撑,加快金融扶贫步伐,对贫困户贷款进行贴息,使贫困户信贷零投入,降低种养成本。盘活农村土地、宅基地、林权市场,积极开展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以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三权三证”抵押贷款,争取放大信贷规模,增加中长期贷款占比。由中国财产、大地等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增加保险农作物、畜禽品种、扩充承保面积和数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推广十种模式:(一)“托管代养”模式。贫困户、养殖企业(养殖合作社、规模养殖场)、村委会签订三方协议,养殖企业将贫困户户均5万元养殖贷款作为资本代购基础母畜,并负责饲草、防疫、销售及清偿贷款利息,返还贫困户部分基础母畜产生的效益。这一模式可有效解决贫困户因病因残、无力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等难题。(二)“赊销订单”模式。 由万家家兴、向丰家庭农场等龙头企业将犊牛、幼驴赊销给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开展“赊小收大、赊瘦收肥、回收犊牛”等方式,实现龙头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农户每育肥出栏1头肉牛或肉驴纯收入1000元,年赊销出栏育肥20头以上,户均养殖收入2万元以上。既解决贫困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又减轻企业生产成本。(三)“全赠半返”模式。引导社会帮扶力量成立养殖扶贫基金协会,利用社会捐赠资金设立养殖扶贫基金,为贫困农户购买赠送基础母羊,一期基础母羊产羔3个月后,一半基础母羊农户自留发展,一半返还协会;协会再购买补充相应数量的基础母羊,赠送给二期贫困农户饲养,以此类推,循环养殖。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养殖资金短缺问题,又加快了规模养殖和整村推进步伐。(四)“代耕代管”模式。针对部分家庭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时季节难以返回从事生产经营的实际,村委会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组织成立以在家贫困群众为主体的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外出务工人员代耕代管家中耕地,提供有偿服务,增加经济收入。(五)“龙头带动”模式。由龙头企业通过若干个合作社链接贫困户,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四位一体模式,通过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种子种苗、产品回收、加工销售等服务。这一模式将贫困户链接在特色优势产业上,一方面增加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掌握实用技术,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六)“自建自营”模式。对具有劳动能力和种植、养殖经验的贫困户,给予一定的种植、养殖项目扶持或贴息贷款支持,连续扶持3年以上,形成资本积累,实现脱贫致富。(七)“红利反哺”模式。鼓励贫困户以技术入股、土地参股、基础母畜入股等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将所得利润统一分配,以集体经济红利反哺贫困群众,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八)“院地共建”模式。借助院地共建合作优势,整合院地农业科技资源,加强与区内外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合作交流,一方面加大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力度,利用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科技扶贫创业平台、致富技能培训站所,年内举办劳动力素质提升、新型农民培训等种养加技能培训班5000人(次),普及科技知识,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致富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科技扶贫示范村,带动贫困户在田间学、地头学,在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示范新品种,拓宽致富门路。 (九)“科技引领”模式。出台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面向农业、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带领贫困户创办经济实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用科技创新促进贫困户发展马铃薯、良种牛、黑山羊、珍珠鸡、特色蔬菜、小杂粮等优势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能人带动”模式。按照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带动贫困户脱贫、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的思路,在每个村培育6名党组织带头人或致富带头人,成立3个以上产业发展合作组织,着力开展党员干部率先示范、能人大户带头致富,贫困户跟着学、跟着干,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实现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