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特大聋哑人扒窃团伙案告破

26.08.2015  09:34

警方展示涉案财物。新华社发

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归案。记者 张磊/摄

   扒窃团伙浮出水面

  今年5月份以来,银川市公交分局刑警大队在侦办一起聋哑人扒窃案时,通过民警耐心地做思想工作,一名男性聋哑违法嫌疑人温木(化名)终于交代了内情。

  原来,他看到网上招募工作者,而且工资比较高,便来到银川,随后进入了这个组织。民警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这名聋哑违法嫌疑人最终揭发了该团伙头目和骨干组织操纵聋哑人进行扒窃的犯罪事实。银川市公交分局立即成立专案组,深挖该案的组织者、幕后指使者和教唆者。

  民警经过侦查得知,在银川市公交车上进行扒窃犯罪活动的是以张某、朱某为首的流窜来银的外地聋哑人为主的犯罪团伙。而且这些人长期组织聋哑人流窜多个城市实施扒窃犯罪,他们不但组织聋哑人团伙流窜扒窃获取财物,而且还通过为外地聋哑人扒窃团伙来银川作案提供住宿、车辆、非法保护等,牟取巨额利益。

   盗窃团伙分工明确 “任务”完不成要体罚

  记者在警方公布的作案视频中看到,这个团伙分工非常明确,嫌疑人选择的都是比较拥挤的公交车。首先,两人一组尾随当事人上车,多数尾随女性,利用随身带着的大布包打掩护。在当事人打电话或者不注意的情况下,盗窃当事人的钱、手机等贵重物品,然后迅速将盗窃来的物品转移给同伙。这样一来,就算当事人反应过来,当场也找不到证据。得手后,他们会迅速离开,寻找下一个目标再次作案。

  民警经过对这个团伙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拿着比较廉价而且体积比较大的布包,这样就能方便进行掩护,而且布包便宜,在公安机关追捕时可以随时丢掉。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布包里不装随身物品,只装一两块钱。

  让记者疑惑的是,这伙人上车时都低着头戴着口罩。民警透露,他们反侦察意识非常强,作案前都要化妆,而且身上穿的衣服每次作案后都会更换。他们每次得手后将钱集中起来,晚上回到租住的房屋内,交给骨干或负责人。

  记者了解到,这个扒窃团伙的组织结构很严密,有头目,有中层骨干,有底层的盗窃人员,还有负责日常起居的工作人员。作案时,犯罪嫌疑人都不拿身份证,不拿手机,每天只给车费,晚上回来上交偷来的钱,如果偷来的钱达不到任务标准,可能晚上不让吃饭或者不让睡觉。民警介绍,每天早上这伙人都要开会,专门有人给他们安排“任务”。然而,这些孩子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成“任务”,往往都会受到惩罚。

  他们是一群神秘的聋哑人,每天早出晚归,活跃在公交车上,瞅准时机,伸手偷包。

  他们是从家乡被拐骗的聋哑少年,被逼学习偷窃,每天如果没有“成绩”,就会被罚站、断食。

  8月21日,随着最后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押解回银,经过银川市公安局公共交通治安分局专案组民警历时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由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银川市“5·09”特大聋哑人扒窃团伙案件宣告侦破,团伙成员大多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

  目前,25名聋哑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批捕,其他5名嫌疑人被予以治安处罚。

   警方辗转9个省区市 抓捕30名成员全部归案

  在掌握了大量证据和线索后,银川警方向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后,得到了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在专题听取了案情汇报后,于7月1日将此案件列为全国“打拐”专项行动挂牌督办案件。

  经了解,该团伙头目专门拐骗外地聋哑人到银川进行扒窃犯罪活动,且反侦察意识极强,不在宾馆酒店住宿,只临时租住民房,不签租房合同且租金以现金支付;团伙成员外出时不携带手机、身份证、钥匙等,一旦被公安机关抓获,只说自己刚刚只身来银,和谁都不认识,以此逃避打击。

  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和苦心经营,专案组通过调取查看公交视频和城市治安监控系统视频资料,对已抓获的聋哑犯罪嫌疑人开展深挖和审讯,对涉案的物品进行调查,并对扒窃嫌疑人经常活动的地点和落脚点蹲坑守候,终于摸清了这个扒窃犯罪团伙的组织结构、成员信息、作案特点和规律。

  由于该团伙全部为外地人员,作案后即流窜到他地继续作案,为抓捕增加了难度。专案组决定兵分几路,分赴北京、浙江、四川、广东、甘肃等地,捕捉战机,实施抓捕。7月18日至8月18日,专案组辗转全国9个省、区、市,行程万余公里,将该团伙30名成员全部抓捕归案,破获扒窃案件210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并解救遣返被诱骗参与扒窃的聋哑人16名。

   多数被骗聋哑孩子 缺少家庭关爱

  “人抓回来了,审讯却遇到难题。”据银川市公交分局民警介绍,审查时,这些人一问三不知,家庭住址、有无同伙、姓名等,全都表示“不知道”。民警搜身时,发现他们除了十几元零钱,身份证、手机、银行卡等能证明身份的物品一样都没有。

  为此,公安部安排手语审讯专业人士赶到银川,与这些聋哑人展开“对话”。民警介绍,审讯这些人与以往审讯正常人有所不同,不能直接询问犯罪事实,因为这不是抢劫、杀人案,针对他们,正常的审讯手段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从家庭情况慢慢了解。

  民警称,在审讯一名犯罪嫌疑人苏某时,4个小时的审讯过程都用手语。据了解,苏某在家里因为身体残疾,嫂子对他特别不好,父母年龄大了也管不了,他就认为扒窃是自己的一个谋生手段。通过心理上的安抚,最终苏某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由于肢体的残疾,聋哑人对于外界的知识接收的很少,所以心理上也和正常人稍微不一样。”民警说。

  民警介绍,之所以有这么多聋哑人走上扒窃的道路,是因为社会给这类人群提供的就业机会太少。因为语言交流不方便,许多企业不愿意聘用聋哑人,以致绝大多数聋哑人、残疾人都存在自卑心理。因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方式不一样或程度不够,从而遭受不少人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排外情绪,最后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

  办案民警在审讯中发现,聋哑人的活动范围也非常有限,对正常人缺乏信任,他们只在聋哑人之间获得信任。而团伙头目就是利用了聋哑人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找工作赚大钱”为诱饵,将他们骗来后对其实施威逼利诱,最终使其变成了自己的敛财工具。

   以介绍工作为诱饵 骗聋哑人行窃

  在这次抓获的30人中,30岁以上的聋哑人较少,20岁以下的居多。据被解救的聋哑人交代,他们都是被犯罪团伙以提供工作为由诱骗来银并加以控制的。为避免他们与家人联系,犯罪团伙头目将所有人的手机、身份证全部没收,并采取威胁利诱等手段迫使他们去实施扒窃犯罪。

  据了解,这个团伙除一人是宁夏籍的,其余都是外地人。他们主要通过骨干成员在互联网上将外地聋哑人骗至“根据地”,继而采取恐吓、打骂、体罚等手段将其控制,最后强行教授他们扒窃方法,逼迫其扒窃。

  “很多聋哑人与健全人难以沟通交流,无法获得认同感,因此他们就在网络上建立聊天群,以获得理解。”办案民警告诉记者,很多聋哑人之所以成为犯罪团伙的拐骗目标,主要原因是他们比较单纯和敏感,由于难以与外界沟通,他们渴望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愿望被犯罪团伙利用了。加上身患残疾,他们求职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少,以张某、朱某为首的犯罪集团就是抓住了聋哑人求职心切的心理,从而实施了犯罪。

  据悉,在这个聋哑人犯罪团伙里,所有人都是聋哑人,在沟通和心理上有一定的信任感。然而,张某等人并不参与具体的扒窃,只参与拐骗、管理工作以及收钱和照看团伙成员的衣食住行。(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