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工厂建村头 技术送地头 移民生活有奔头

01.07.2016  02:18

宁夏灵武市:工厂建村头 技术送地头 移民生活有奔头

  新华网银川6月30日电(张洁龙)下午四点左右,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泾灵南村二期,几乎家家门口紧闭,只有几位老人在门口纳凉。市扶贫移民办办公室主任马玉成说:“移民都忙着呢,地里头打工挣钱的,厂子里当工人的,还有自己承包果林的,都去挣钱了。

  灵武市现有贫困村1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324户5969人,涉及2个乡镇6个行政村,其中,3个生态移民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77户5849人。

  据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文炯介绍,为了提前3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灵武市将脱贫攻坚指挥部设在了贫困村,建立市领导包村、科级干部包户、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三级垂直组织领导帮扶机制,大力发展‘政策+企业+就业创业+旅游服务’的扶贫模式,根据贫困群众意愿,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精准脱贫方法。”

46岁的于花玲正在修建枣树。张洁龙 摄

  4年前,马全明一家6口住在泾源县泾河源镇石底村,家里种着十几亩旱地,挣得钱不够孩子上学花的。2012年,马全民一家搬迁至泾灵村,刚来就赶上了灵武市关于生态移民的培训政策,他和妻子到灵武市生态移民实用生产技能培训基地学习长枣种植,现在自己承包了160亩枣林,当起了承包商。

  “去年我承包了100亩枣林,净收入有5万多元。今年又承包了160亩,现在技术和经验都比去年好多了,估计能挣个10万元。枣林忙的时候还要雇村民来帮忙。”马全民说。

  2016年初,灵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态移民脱贫增收的政策,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种植、养殖业,劳务产业,土地规模化经营,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切实帮助移民早日脱贫。

已建设好的泾灵南村二期。张洁龙 摄

  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狼皮子梁针织厂是宁夏第一家将工厂建在移民村的企业,至今已在泾灵村经营4年,村民们到企业务工挣钱,实现了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刚搬来时,村子里组织技能培训,我学习了三个月的羊绒衫套扣技术,现在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收入3500元左右。厂子离家很近,走路四五分钟就到了,老人孩子也能照顾上。家里的电冰箱和液晶电视都是我打工买的。现在想吃啥就买啥,还能存点钱。”今年38岁的马存梅说。

  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狼皮子梁针织厂车间主任尚占平说:“针织厂主要加工生产羊绒衫,每年能生产24万件。现在有员工167名,其中移民约占90%。

马存梅正在给羊绒衫套扣。张洁龙 摄

  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结合农村休闲旅游发展,近年灵武市引导贫困群众立足银湖公司生态旅游度假村、长流水景区、泾灵村特色种植基地等,通过务工、开办农副产品小微超市、农家乐、采摘园等打造生态移民旅游服务品牌。目前,全市在农村休闲旅游业务工的人每年约有1000人。

  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7000亩经果林基地,每年3月至10月,每天都需要400人务工。为了让移民更好、更快的学习整形修剪、抹芽、树形培养、拉枝等技能,灵武市采用“企业+基地”的模式,在这里建立了灵武市生态移民实用生产技能培训基地,把培训转移到田间,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移民技能。

  “移民刚搬来的时候,只会干一些除草的活,每天能收入60—70元。经过实地培训,现在都会干技术活了,收入也增加到了90—100元。等技术成熟了,还可以自己承包,挣得也就更多了。”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说。

  “等经果林种植成熟以后,观光采摘农业、度假村、农家乐也会陆续跟进,可以为移民增加创收渠道。尤其对不愿意在田里干活的年轻人来讲,发展服务业、开办农副产品小微超市、发展特色种植,都是不错的选择。

  上图:移民村村民正在无籽西瓜地打工;下图:马春花正在给西瓜打侧枝。张洁龙 摄

  走进泾灵村300亩无籽西瓜地,30多名村民正在打西瓜侧枝,她们绝大多数都是“5060”人员。今年50岁的马春花说,“年纪大了,出去打工没人要,就在家门口打打工。我现在打工的这块地就是我家的,流转给了承包商,然后承包商再雇我们干活,田里头还有技术员,干活也没人催,每天能挣60块钱。丈夫和儿子也在外打工,虽然苦点,但日子比起以前好多了。”(完)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