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重走红军长征路纪行

26.10.2016  19:02

斯诺访问西征前线留下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同心县在红军西征纪念园前立起一尊“《西行漫记》书本”和“红军小号手”雕像。

   第十八回:两个美国人,诠释彼岸有朋

   美国记者的中国困惑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新闻记者,1927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1928年夏,斯诺怀着对东方中国的强烈好奇,来到了上海。年仅23岁的斯诺对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在中国,他第一次接触“红色中国”和红军。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共产党的领袖是些什么人?他们的纲领是什么?方针政策是什么?红军那么顽强勇敢,打退了上百万军队的围剿,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是什么信仰在支撑着他们?

  带着这些疑虑,1936年春天,斯诺在上海采访了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听了他的疑惑后,笑着对他说:“斯诺先生,你应该去苏区看看,就会明白了。”在宋庆龄的安排下,当时在天津主持华北工作的刘少奇授权柯庆施,用隐色墨水给斯诺写了一封给毛泽东主席的介绍信,并告诉他同西安地下党接头的办法。此时的西安,红军和东北军已达成秘密停战协定,进入陕北苏区并不困难。斯诺决定立即动身,带着相机、摄影机、笔记本等简单行李,向陕北苏区进发。到河南郑州后,他又遇到了另一个美国人,这就是乔治·海德姆医生。海德姆是美国医生,祖籍黎巴嫩,自幼移居美国,23岁时就获得了医学博士,1933年,他听说中国很多贫困的人无钱医治死于疾病,便抱着同情心和责任感来到中国上海,办了一家诊所。在医治病人的同时,他也深深地同情着中国苦难的命运。在宋庆龄的帮助下,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开始从事社会调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社会根源。在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的影响下,他对苏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决定投奔陕北苏区。

   两位美国人结伴进宁夏

  1936年4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两位美国人结伴进入苏区。到西安后,在西安地下党组织王牧师(董健吾)、邓发等人的帮助下,两人乘坐运送物资的卡车到达延安,再从延安出发,骑着小毛驴,通过红白交界线,辗转抵达当时的红都保安,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热情接待。

  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苏区临时首都保安(现陕西志丹县)采访了毛泽东,搜集到有关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后,打算到南线采访,但为他担任翻译的红军战士建议他去宁夏前线采访正在接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入陕的红军西征部队。

  斯诺后来说:“我幸亏接受了他的劝告,我要是没有接受他的劝告,在离开保安时,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

  毛泽东同意斯诺到前线采访,并在7月9日派出一个骑兵小分队护送,他经吴起镇赴宁夏,同行的还有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约20天后,斯诺一行到达红军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所在地——豫旺堡(今宁夏同心县预旺镇),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及聂荣臻、左权等的热烈欢迎。在红一军团二师的驻地——豫旺堡南塬召开军民联欢大会,红军各师团部都派代表参加。驻军毛居井的红四师还派卢仁灿专程送来两匹战马,表示对美国朋友的真挚慰问。彭德怀、李富春、聂荣臻、左权、朱瑞、肖华等出席了大会。斯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演。

  他说:“诸位英勇的同志们,在你们热情的欢迎中,我万分的激动和荣幸。在你们伟大的胜利中,现在二、四方面军又很快同你们会合了,你们的前途无限开展着。我今天替你们照了红军的活动照片,我将带到全世界去传播,使全世界的人,广大的劳苦大众,尤其是你们的同志兴奋鼓舞。你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拥护你们。我这次是要把你们几年来艰苦奋斗的经过让全世界无产阶级知道。最后你们应更努力用中国革命的模范来推动和领导全世界的革命。

  这篇演说词,被当时驻豫旺堡附近杨家堡子的红军战士摘要登在墙报上。

   斯诺在豫旺的采访

  斯诺与彭德怀同住在豫旺堡简陋的司令部院内,并对彭德怀进行过多次采访。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谈到了对彭德怀的印象:“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的作风,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虽然蒋介石的飞机场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10万元缉拿彭德怀,但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上街也从来不带警卫。

  8月份的晚上,宁夏天气开始凉起来,一天,斯诺与彭德怀一起在观看抗日剧团的演出,他惊奇地发现彭德怀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了一位小号手身上。此事,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诺《西行漫记》一书封面上那幅广为流传的摄影作品《抗战之声》就是在豫旺堡拍的。照片上的红军小号手当年19岁,却已是红军的一名营级干部。拍照那天,正好穿着一身因战功而得到奖励的新军装,被拍摄司号员晨练的斯诺发现,拉过来塞给他一把号让吹,斯诺按一下快门拍下了后来风靡全球的经典图片。小战士的原型人物就是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海军指挥学院院长的谢立全将军。

  经彭德怀介绍,斯诺认识了徐海东,还专程到下马关对同样被蒋介石悬赏10万大洋通缉的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进行采访。徐海东向斯诺介绍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国民党一共杀了徐家27个近亲、39个远亲,共66人,只留下了一个在四方面军的哥哥。”后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专门写了一章《红色窑工徐海东》。

  时任红二师政委的肖华为斯诺的采访做了周到的安排,使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根据地进行采访。可以到连队“列宁室”去看墙报,参加连队的政治课和战士的文化学习,可以自由地和农民进行交谈……斯诺在这里看到了一支与旧中国军队完全不一样的军队——红军。“他们虽长期经历风吹雨打、住在简陋的窑洞里,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坚忍卓绝、任劳任怨;他们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因而是不可战胜的;还有维系他们斗志的主要支柱——政治觉悟,也是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所没有的。

  斯诺初到陕北就换上了一身红军服装,来西征前线访问时也穿这身军装。一个孩子看着斯诺不一样的模样,咕哝了一句“大鼻子红军”便疑惑地走开了,从此,“大鼻子红军”就成了斯诺在豫旺地区的又一个称呼。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也诙谐地说:“看来,他们对我这个外国人还是很友好。

  9月1日,斯诺随彭德怀离开豫旺堡向西转移到吊堡子,几天后,从吊堡子返回陕北,结束了在豫旺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

   红星照耀中国》里的中国

  其间,斯诺还在豫旺地区拍摄了彭德怀横刀立马等一大批著名的战地纪实照片。

  后来,斯诺把在陕北保安和宁夏豫旺的所见所闻都详尽写进了世界名著《西行漫记》也称《红星照耀中国》中,其中三分之一的篇幅都描述的是在豫旺县的所见所闻,第一次向全世界公正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革命,豫旺县(同心)这个偏僻的山乡也由此走向了世界。尽管当时他看到的仅限于中国“西北角”这块人口稀少荒凉、被国民党强大军队重重包围的红色根据地,但他已经预感到中国的希望就在红星照耀下的西北山沟里,必然是“红星照耀中国”。

  自治区党校客座教授、同心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杨文元介绍,《红星照耀中国》是第一次由外国记者撰写的、也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红军和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书籍。它如同一扇视窗,让世界重新发现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也让全世界关注中国命运的人们,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就。由于斯诺真实报道了在中国西北升起的这颗灿烂的希望之星,关注中国命运的世界各国人民,用不同形式支持中国革命,期盼着灿烂的希望之星早日照耀中国。

  1938年2月初,《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承印,以“复社”的名义出版,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政府当局和日寇的检查,书名改为《西行漫记》。《西行漫记》出版发行后立即传遍海内外,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争相传看。中国西北红色希望之星照耀着中国大陆,照耀着国内外广大爱国人士的心。

  宁夏人民没有忘记最早将红色宁夏介绍给世界的埃德加·斯诺。2006年,同心县在红军西征纪念馆前立起一尊“《西行漫记》书本”,和“红军小号手”雕像。2010年12月,同心县委、县政府又委派杨文元远赴美国,访问斯诺家乡堪萨斯州和斯诺夫人海伦家乡犹他州,调阅和带回了很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海德姆医生改名马海德

  和斯诺同来的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博士,从日内瓦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中国,也是在宋庆龄帮助下和斯诺一块儿到陕北,又一道来到西征前线豫旺堡。

  海德姆祖籍是黎巴嫩,所以会讲阿拉伯语会写阿文。他到豫旺堡后,不但施医术为军民治病,还把红军的标语译成阿文贴在大街小巷的墙上。在和回族群众的亲密接触中,他发现当地回族多数人都姓马,于是他决定“我也姓马”,又在自己的美国名字里取了海德两个字,就成了“马海德”这个中国名字。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斯诺和彭德怀,他们都表示支持,说马海德这个名字好!此后,“马海德”这个光辉的名字一直沿用终生,驰名于世。

  马海德就以这个名字报名参加了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放弃美国国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娶中国人周苏菲为妻,在中国娶妻生子,终身都留在中国。(记者 苏峰 文/图)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
5年支出672亿元年均增长5.7% 中卫市“小财政”托起大民生
  近日,家住中卫市沙坡头区世纪花园小区的戚璐圆说,新华网
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获大禹奖
  近日,记者从宁夏水利厅获悉,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