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新区从戈壁滩变成了国际教学城

14.03.2017  02:02

  滨河新区国际科教城规划之初,教育事业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状态下艰难起步。经历4年铺摊子、打基础、上轨道的不懈努力,借助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2017年,滨河新区的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实现着步步突破。 

  滨河新区,一座新城的崛起,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改变。他们在这里生活与工作,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憧憬着、梦想着、奋斗着 

  从曾经的戈壁滩到如今拥有万名学子的国际科教城,以周树农为代表的教育工作者们亲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变。时钟拨回到3年前,面对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本部校舍扩建问题,周树农曾一度陷入抉择之中。 

  “多年来,学校本部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每年招生人数都在5000人以上。考虑到本部空间有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需要,所以从2012年起,学校就开始考虑新址所在地,进而扩大学校规模。”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树农说。 

  新校区建到哪里?学院决策层曾一度举棋不定。在当时看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西夏区应该是首选之地。然而,随着2013年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面对着以“西北一流、全国知名、面向国际”为目标,建设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产学研联动发展示范基地、中阿合作服务示范基地、教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的国际科教城,他们的目光就牢牢的锁定了滨河新区。 

  “当年我们就觉得滨河新区国际科教城的规划很好,既能发展文教事业,同时毗邻宁东和上海庙两大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也能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周树农说,有了好平台,就得抓紧干。2014年7月,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滨河校区一期项目开工建设,经过1年多的努力,一座总建筑面积18.78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培训大楼、实验楼、实训厂房等单体工程的院校在国际科教城崛起,首批2500名师生正式入住银川滨河新区国际科教城。 

  伴随着滨河新区国际科教城的远大目标,站在崭新的院校内,周树农踌躇满志。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原本以为万事俱备的他却又遇到新难题。“过去,家住西夏区的教职工大概早上5点半就要起床,乘坐通勤车来到校区。同时,周围荒地较多,风起沙飞的糟糕情形对教职工们和学生们的情绪影响也比较大。”周树农所担忧的问题并非个案,建设之初,与银川市区交通不便和大片荒滩地,的确困扰着滨河新区所有建设者。 

  对于一座从亘古荒原崛起的新城而言,时间成为解决难题的关键。随着北京路延伸及滨河黄河大桥全线通车,银川主城区至滨河新区车程缩短至15分钟;随着滨河生态园配套绿地、五虎墩万亩生态公园、兵沟万亩葡萄产业园等生态绿化项目,区域内绿化面积过10万亩,实现荒滩变青翠,交通和环境的改善,让周树农认定这就是银川能源学院(银川大学)实现升级扩建的“新阵地”。 

  “学校现开设有煤化工、会计与统计核算、机电一体化、化工工艺、工业分析与检验、数控技术等数10个专业。”周树农说,由于课程设置紧密结合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学生专业技能过硬,受到了用工企业的欢迎,每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以上,“大部分毕业生都在银川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成功就业。”周树农说。 

  从2014年的“先人一步”,到如今站在占地4400亩,拥有3万人的滨河新区国际科教城里,投身于滨河教育事业的周树农并不“孤单”。随着滨河新区的持续快速建设,被国际科教城这棵“梧桐树”吸引而来的还有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夏地质工程学校、宁夏新工业学校、银川市委党校(银川创业大学),“周树农”们正按照新部署,用自己的努力在滨河大地上,为“扩大规模至1.1万亩,力争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所”的新一代科教园区“添砖加瓦”。 

  银川新闻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范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