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头火车站职工的“集体性格”

20.07.2018  11:27

让标准成为习惯

——沙坡头火车站职工的“集体性格

  沙坡头火车站,包兰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等站。别看车站等级不高,名气可不小,这与他们首创的班组精神——“让标准成为习惯”分不开。

  “让标准成为习惯”,是几代沙坡头火车站职工对安全的承诺,更是他们的“集体性格”。

  上世纪60年代,面对风沙肆虐的工作生活环境,第一任站长宋文斗在党员大会上的动员讲话掷地有声:“只要我们能在这里扎下根,让火车顺顺当当地从车站通过,就是最大的胜利。

  70年代,站长王树敏和老党员顾维清依靠仅有的一饭盒米饭,在岗位上硬是撑了四天四夜。

  80年代,每遇到风沙掩埋铁路,站长就会带着休班职工赶赴现场处理。

  90年代,站长李天祥和全体职工怀着一如既往的深情:“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将工作干好,把我们的小站建好,再苦再累也从没有人抱怨过,也从未计较过个人得失……

  老党员顾维清的信念

  顾维清是沙坡头火车站的建设者,也是沙坡头火车站历史的见证者。从入路到退休,顾维清一直工作在沙坡头火车站。1975年9月的一天早晨,顾维清像往常一样来到运转室接班,却只看见了站长王树敏一个人。“其他职工请假不能上班,咱俩必须替几天班,但是究竟要替多长时间,暂时还没法确定。”王树敏苦笑着说。顾维清没说什么,心里面却清楚地知道,这是个硬任务。

  一来行车工作24小时离不开人,否则行车会瘫痪,而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工作,顶多熬上一天一宿就累趴下了;二来顾维清虽然带了满满一盒米饭,可也只够吃一天。怎么办?硬着头皮也要上。王树敏和顾维清两人相互鼓励着,走上了工作岗位。为了坚守到最后,谁也舍不得多吃一口饭。就这样,两人硬是撑了96个小时。虽然身体熬垮了,运输安全和正常的运输秩序却保住了。

  1993年5月5日,宁夏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天气,能见度不足5米。沙坡头火车站信号设备失控,道岔被黄沙掩埋,车站已经不具备起码的行车条件。

  “风沙就是命令!”这是沙坡头火车站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顾维清带领张崇谦等3名职工,手挽着手冲进了漫天的黄沙之中,当清理完道岔中的黄沙时,一趟列车已经在问路。在他们的引导下,列车安全进站。

  标准之下没有特例

  制定标准不难,难在自觉自愿和坚持不懈地执行。

  为逐步培养这种好习惯,站长率先垂范和日常严格管理,尤为关键。第八任站长丁春喜在一次下班交接班时,忘记了交接扩货命令,被接班人员发现。按理说这并不影响后续工作,但丁春喜依然按规定扣除了自己当月的奖金。

  2000年8月一天,助理值班员李建明和副站长孙博一起上夜班。凌晨3时,李建明有些犯迷糊,在复诵值班员排列进路用语时,没抬头看控制台,当时就受到孙博的批评与指正。6时许,在接完一趟列车后,李建明又忘了擦占线板。

  “行车工作中,再细小的规定都有它的道理,都是一个个事故换来的教训。你就这么干工作,迟早会整出事来,为了对你负责,对车站负责,你这个班的表现我要严格考核。”孙博的一番教导让李建明觉得有些不可理喻,“咱俩还是师徒呢,站长又没看见,你认真过头了吧。

  当月考核结果公布时,李建明意外地发现孙博也和自己一样拿了三级,理由是对徒弟管理不严。这件事改变了李建明的看法,也提高了他对党员的认识。此后,李建明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化作业一丝不苟。不久,他向车站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集体性格”也是时代使命

  如今,沙坡头火车站经过了60年风沙的洗礼,行车室换了4次,历经16任站长,职工也换了一茬又一茬,“让标准成为习惯”的班组精神却永驻车站。

  一代又一代车站职工固守着标准化作业的良好职业习惯,“一钩一列一无差错,一举一动一个标准,一言一行一贯作风”,筑起了牢固的安全“防护网”。

  一批先进人物涌现出来:顾维清入选自治区“劳动模范”;丁春喜被评为铁道部“劳动模范”;李天祥获得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进入新时代,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银川车务段把“让标准成为习惯”的精神作为履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时代使命,落实“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精神动力,在沙坡头火车站新建了车站精神展室、荣誉展厅和人才孵化展厅,打造党员教育基地和优秀人才孵化基地。

  截至2018年7月16日,该站实现安全生产无一切责任行车事故21778天。(记者 李徽)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