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正青春 从“吃不饱”和“吃啥都有”

20.02.2019  13:47

  70岁的于丛林回忆过往,最感慨就是“吃不饱”,因为“粮食都是定量”。现在,他最大的感受是“想吃啥都有,享福!

  2月17日,说及“吃不饱”,于丛林的记忆回到了1968年的那件“大事”。当年,19岁的于丛林当民兵,并到银川修飞机场。“那时一线工人粮食定量每月45斤,二线定量42斤。”对于粮食的标准,于丛林记得非常清楚。由于有木工基础,他负责修建飞机洞库。“做的饭大多是馒头、土豆、白菜,干活间隙抽空找地方蹲着吃。”于丛林回忆说。当时没有太多机械,打眼、装石渣、挖土……全部依靠人工,工作量非常大。工地经常搞施工竞赛,每个队伍都在抢进度,所以“大部分年轻人都吃不饱”。就在这种状态下,原本2年工期的工程,一年半就完成了,于丛林也回到灵武。

  1970年,于丛林招工到石嘴山市矿务局,成为一名煤炭工人。工资每月44.46元,粮食每月37斤。随着结婚、孩子出生,负担越来越重,于丛林的工资无法支撑家用。于是,他决定下井,因为一线下井工人月工资为60.88元、粮食为55斤。

  下井后,于丛林负责修建运煤巷道,漏水是常事。每天干活,衣服常被汗水浸湿,外面被巷道的水蒸汽渗湿,吃饭则只能是馒头、饼子凑合。为了撑起家,于丛林一干就是11年,直到他患上严重胃病,被迫调到服务岗位。

  说起以往的日子,于丛林感触颇深,而说起现在的生活,满脸笑容。“2012年,我搬到银川,女儿们给买了套110多平方米房子,我们两口子工资加起来每月6000多元,足够用,想吃啥就买啥,生活特幸福。”他笑着告诉记者,“每天要锻炼、做理疗、接送孙子,必须骑电动车,要不然跑不过来。”(记者 杨超 实习生 刘香君)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