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期)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03.07.2017  17:18

  农牧厅党组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三大战略、五个扎实推进”及农业品牌建设、富民增收、沿黄生态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点工作新部署、新要求,及时调整创新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今后五年,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重点是:围绕一个核心,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一大战略,构建三大体系,推进六大工程。

  围绕一个核心,即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脱贫富民战略,以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增加经营性收入,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完善保障和帮扶机制增加转移性收入,以盘活农业农村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确保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农村居民收入。

  突出一条主线,即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重点做好“五篇文章”:一是做好“调”的文章,调优产业结构、调特品种结构、调高产品质量、调活三产结构;二是做好“降”的文章,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经营成本、降低流通成本;三是做好“补”的文章,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补齐绿色发展短板、补齐科技支撑短板;四是做好“改”的文章,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农村“三权分置”办法、深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农业扶持方式和投融资机制;五是做好“增”的文章,紧扣农民收入四项构成,挖掘经营性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拓展转移性收入、释放财产性收入红利。

  实施一大战略,即实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1+4”特色产业,集中打造6个区域公共品牌、20个企业知名品牌和20个名优特新产品品牌。大力培育企业品牌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把宁夏“五大之乡”和葡萄酒、宁夏大米、供港蔬菜等“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的农业品牌打出去。

  构建三大体系。一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 “一特三高”发展方向(特色产业,高端市场、高品质、高效益),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建设。围绕“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瓜菜等特色产业;围绕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等关键环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二是强化物质技术装备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和社会资本撬动作用,推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衔接联动。

  深入推进“六大工程”建设。一是粮食产业优化提升工程。以保供增收为重点,坚持稳定面积、调整结构、优化品质、提高粮食种植比较效益。稳定优质水稻、专用春小麦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扩大粮改饲试点,促进粮经饲协调发展和循环利用,推进马铃薯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二是草畜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以精深加工、中高端产品开拓为重点,着力发展奶牛、肉牛、滩(肉)羊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建立完善滩羊、高档肉牛、优质奶牛育繁推体系,全面推行标准化养殖,把宁夏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良种繁育、优质乳制品和高端牛羊肉生产加工基地。三是瓜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以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百万亩冷凉蔬菜、百万亩硒砂瓜生产效益为重点,提高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营销品牌化水平,打造西部“菜篮子”生产基地。四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大米、肉牛、滩羊、蔬菜、硒砂瓜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冷藏保鲜、分级分选和精深加工,建设覆盖全区、辐射周边的公益性农产品外销窗口、批发市场和集散中心,努力扩大农产品外销市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五是农业绿色循环示范工程。坚持禁牧封育和退耕还草,大力发展高效、低耗、绿色、生态农业,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积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开展盐碱地农艺改良,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作物秸杆、畜禽粪污、农田残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强化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绿色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六是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程。聚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中南部贫困县区培育100个产业扶贫重点村、100家扶贫龙头企业,围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营销、加工等路径,支持发展1000家扶贫产业合作社,培育100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建立稳定长效脱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