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柳树下,母亲痴痴的守望

31.01.2017  11:39

  “存锁,锅里的肉都热了一遍了,你弟一家咋还不回来?”“他刚打来电话,已经到固原市了,正坐车往隆德县赶呢。

  “咱们村这几年大变样,人都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你弟弟3年没回家,不会找不到路吧。”“手机有导航呢。再说,你最近每天跟你孙子视频聊天,给我弟、弟媳拍村里的变化,人家早晓得硬化路路口在哪了。

  “怕是不一定。”言语间,不顾大儿子张存锁劝阻,64岁的张花娥围上头巾拿上马扎出了门。她要在村口等小儿子张晓平回来。

  年三十了,沙塘镇锦屏村道边的树上挂着红灯笼,许多村民门口都贴着隆德“书画送移民”活动中县文联书画家送来的对联和福字,浓浓的年味让老太太盼儿心切。

  村头路边有棵大柳树,张花娥就坐在那等。

  以前,张家还在锦屏村东南部山上住的时候,一眼就能望到柳树。2000年以前,逢着雨季,黄土山路让雨水冲得千沟万壑,村民们以柳树为“指南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那时候,锦屏村的人穷出了名——村里不通水、电,山上种不出东西,怎么努力都富不了。张花娥家的土坯房离沙塘镇太远,买油盐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通组公路。冬天没有地方储藏饲料,牛、驴越养越瘦,家里入不敷出,有一次,她做梦梦见自己住在了平川上,玉米长到了一人高。

  张晓平吃够了穷的亏,厌倦了靠天讨生活的日子。17岁时,他用一根扁担挑着四件衣服、两双鞋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打工,卖外墙保温材料,37岁才结婚。2014年年初,妻子陈延俊跟着他回到隆德,一看家里的条件,打了退堂鼓:自己苦一点不要紧,可山大沟深,孩子将来怎么办?

  2014年2月15日,过完元宵节,一家三口要返回齐齐哈尔,张花娥一直送到柳树边。

  儿子走后,不识字的张花娥每过一个月就在墙上画一个斜杠,她盼着儿子能回隆德长住下来,更怕儿子这一走就彻底不回来了。

  有了党和政府的精准扶贫好政策,张花娥的愿望终于成真了。

  2015年,张晓平的儿子张太出生。这时,村里已经通互联网了,在张存锁的帮助下,老太太通过电脑、手机软件跟儿子、儿媳、孙子对话。

  2016年年底,隆德县在全区率先完成“十三五”县内移民搬迁安置任务,以“小点靠大村”的形式建设移民安置点12个,包括张花娥在内的310户1239人终于告别大山,搬到了通路、通水、通信息、通广播电视、通客车的安置点,住进了圈梁砖瓦结构的新房。新房不远处,村综合服务网点、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标准化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儿媳妇通过视频看到家里天翻地覆的变化,决定将孙子的户口迁回来,在隆德定居。

  今年,村里正在修建高效养殖集中圈棚,大儿子在致富带头人带领下学习养牛,又多了一项脱贫致富的本领。

  ……

  张存锁担心母亲着凉,拿了一件军大衣给母亲披上,两人一起等。中午11时许,眼尖的他指着远处一红一黑两个点,兴奋地喊母亲朝前看。渐渐的,两个点变成了两条线,红衣服的女子怀里抱着个穿着花衣服的幼儿。

  “那是俺孙子,这次回来就不走了!”老太太喃喃自语,她佝偻着腰踮起脚尖,抬起胳膊,黝黑粗糙的手在空中用力挥动着。(记者 杨学农 龚其云 朱立杨)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
既要“面子新”又要“里子实” 大武口老旧小区改造暖民心
  “改造后,小区的路平了、灯亮了,家里暖和了,我们的心也暖和了。”近日,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9号楼居民孙群告诉记者。2021年,大武口区投资1.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