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找水和保护水是使命 让更多群众喝上自来水

29.05.2020  16:09

  “寻找并保护水源是我的工作,也是使命。”31岁的李英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李英是宁夏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高级工程师。自10年前第一次来到宁夏寻水,李英便与这片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正在攻读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李英来到宁夏做项目研究。从理论到实践,眼前的沟沟壑壑让李英震惊了。

  “虽然也知道宁夏干旱缺水,但来之后才明白这里有多缺水。”时隔多年,李英仍清楚记得当初的景象:缺水的山村里,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村民种地靠天吃饭,没有雨水就没有收成;生活在深山里的人们吃水老大难,靠着窖水艰难度日……缺水,是宁夏山区群众心里的痛,也是烙在李英心里挥不去的惆怅。

  如何能让老乡们早日喝上干净的甜水?李英决定用“四力”早日给出解答:从固原盐岩矿区到银川滨河新区,从清水河平原到沿黄生态经济带,她用脚力走过每一寸土地,用眼力看遍宁夏的山川河流,用笔力详实记录数据资料,再运用脑力进行深入研究。

  找水并非易事,要在野外进行地质调查,确定适合的地下水位置,再通过抽水实验检测水质水量,最后对开采量进行周密测算,一系列工作耗时耗力,一次成功需要历经成百上千次失败。当时,宁夏地质工作还处于基础勘探调查阶段,宁夏水环院技术人员在专业软件应用方面需要力量支持。

  为了早日找到合适水源,李英长期留守在野外项目部,用自己所学技术为诸多项目的科学研究作出了贡献。

  2015年博士毕业后,李英毅然放弃大城市条件优渥的工作机会,来到宁夏,就职于宁夏水文环境地质勘察院,正式成为最基层的一名水文地质工作者。

  “这里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更需要我这样的专业人员贡献力量。”几年间的实践,让生长于河南省的李英对宁夏有了深厚感情,也把群众渴望解除“水困”的期盼放在了心上。

  “找水”意义重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作的异常艰辛。李英每年3月出队开展调查试验,一出门就是半年,直到10月份才能回到家。野外工作的常态往往是“风餐露宿”:每天迎着朝霞出工,披星戴月回营。风吹日晒自不必说,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待数日,连做饭都是一种“奢侈”,她和队员经常是饼子榨菜加冷水解决问题,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2017年,水环院接到了宁夏地下水水源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紧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李英与同事昼夜奋战在工作一线,细致研究了所有资料,终于按时提交成果,为宁夏生态保护红线定界等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李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生态地质研究所所长,并担任“沿黄生态经济带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效应调查评价”项目负责人。作为水环院青年技术带头人,为使自己的工作成果更好服务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她勇担重任,带着团队攻坚克难,创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保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建设完成宁夏首个水与环境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为宁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加工作以来,李英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地下水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5部,参与的项目获宁夏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三等奖、宁夏地质局优秀地质科技成果二等奖。她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创了宁夏勘查找水新举措,解决近60万人供水问题,创造产值近2000余万元。

  “这些年,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饮水工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群众喝上了自来水。作为一名‘寻水人’,我由衷感到高兴。”前不久获得十二届“宁夏青年五四奖章”后,李英说自己将再接再厉,为解决更多的“水困”问题贡献力量。 (记者 马 越)

宁夏:“地质+”推动固原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新华网银川5月29日电(张洁龙)“固原市建筑用新华网
宁夏:让职业技能培训惠及更多“三类”帮扶家庭
  新华网银川1月4日电(记者 谢建雯)记者近日从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