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地保姆”种田更省心

27.02.2019  15:01

  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黄牛犁地的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机械化耕种成为了农业发展新风景,目前我市农业种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如何进一步解放劳动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也成为了我市农业发展新阶段需要考虑的问题。

  2月26日上午,在银川市春耕生产现场会上,“托管服务”成为了现场的一个热词。不管是农户、农资供应商,还是农机服务公司、家庭农场,都对此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农业生产托管,顾名思义,就是农户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完成的农业经营方式。而这一模式,如今已在山东、河南等地发展得风生水起。

   托管服务,让农民种地不操心

  2月26日,正值春播的好时节,贺兰县立岗镇兰光村的村民朱秀琴却十分清闲,家中虽然有7亩田地,但她并未像以往一样挽起袖子、扎起裤腿下地干活。因为她给自家的地找了个“地保姆”。

  “我把自己的7亩地和儿子的8亩地一起托管给马老板的合作社,他们包种包收,年底给我结算。”朱秀琴提到的“马老板”名叫马学明,是宁夏红苹果园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2017年开始,他带领合作社开展了农业全托管和半托管服务。

  “我老伴去世早,儿子又外出打工,自己一个人种地根本忙不过来,马老板他们提供农资、农机具、农技等一切服务,所有环节都不用我自己干,年底他们把卖粮的钱除掉成本,剩下的就是我赚的。”朱秀琴介绍,2017年她的7亩地拿到了5260元收入,2018年则拿到了5740元的纯收入,“他们统一管理,粮食质量、产量都比我自己种的好,就像是坐在家中收钱一样。

  宁夏红苹果园专业合作社已为农户提供耕、供、收、销的一体化服务,今年共有7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全托管协议,13户农户签订了半托管协议,“半托管就是我们提供耕、种、收等服务,农户需要自己进行田间管理。”合作社负责人马学明介绍,目前合作社托管的土地面积已达到1586亩,“我觉得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上去了,各个环节的成本也就降下来了,比如我们给朱秀琴种地,机耕费是市场价的70%,无形中她也节约了成本。

  在银川,像宁夏红苹果园专业合作社这样能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并不少。据银川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246293亩,其中土地全托管服务面积2437亩,半托管面积243856亩;土地托管服务对象数量5556个,其中农户5336户;土地托管服务组织数量73个,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个,企业17个,其他5个。

   集约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农业生产托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联接小农户的有效机制,也是服务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银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马元文介绍,发展“银川市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即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由服务组织承担农资、农机、农技、植保等专业全程服务,实现良种、化肥、耕种、灌溉、防虫、除草、防病、收割、粮食收购“九统一”,耕、种、收机械连片规模作业,形成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川人均耕地少则一亩多则三亩,单独雇用机械耕种相对费用偏高,而农机作业公司或者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春播秋收期间接受散户订单也存在成本高、收益低的矛盾。但如果能够实现成片托管耕种,农户和农机作业公司的费用相对来说就会有所降低。

  这就像是一种外包服务,农民依然保持了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社会化服务组织则从托管服务中收取费用,不需要支付土地流转费,同时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现代要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

   土地托管模式,节约成本提高农产品安全系数

  农业生产托管也可以将农民从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较低的繁重农事劳动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融入到城乡企业当中,逐步成为产业工人,达到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土地收入为辅的致富目标。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托管实行集约化管理,既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也提高了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也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安全系数。灵武市鑫旺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开展托管服务已多年,在日常田间管理中,服务站引进先进的专业化植保机械、智能化培肥技术,并结合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通过规模化的土地托管,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便于机械化耕作,以及现代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管理。

  在服务站负责人王刚看来,这种土地托管模式对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测土配方,土壤里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其次运用精量穴播等技术,减少播种量,再次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管理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使用量。”据悉,目前服务站代管的稻田,每亩地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了20%,下种量减少了30%,每亩地成本节省了近100元。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