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景 出门进园 细说银川园林始与今

06.04.2016  11:08

  海宝公园

鸣翠湖湿地公园中山公园

  胜利南街小微公园

  3月12日,银川市林业局向市民公布,今年将在市民家门口新建12座小微公园、3座主题公园……

  城市的发展中,银川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让百姓获得感逐渐增强,城市公园更加亲民、便民。“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的和谐图景时时呈现眼前。而如果细数今昔,作为一座历史古城,银川的园林建设早在很多年前,便已起航。

   一历史

  按中国古代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三个主要的类型。古代银川的园林,也可基本归入上述类型。因年代久远,遗址多已无存,对银川古代园林的探究,目前多只能求诸于史料或考证。

   秦汉至唐达官贵人的苑囿园池

  探究银川园林的过往,最远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在今天的银川市西夏区,有一处与北京西路紧邻的公园——丽子园。这座始修于2003年的城市园林,呈东西“长廊式”分布,融花草、树木、广场、流水、文化雕塑等于一体,是一座富有时代气息与人文气息的优美园林。而其名称——“丽子园”的得来,即与银川园林的一段古老历史息息相关。

  银川地理条件优越,古时即被视为塞上天府。据我区文史专家吴忠礼先生考证,早在秦汉之际,京都的达官贵人们就在“河上塞”一带圈占土地,修建了许多“苑囿园池”(《汉书·高帝纪》)。

  到了南北朝时期,匈奴族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以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为国都,今宁夏全境隶属于夏国。现在银川市的前身是饮汗城(今掌政镇洼路村一带),该城地临黄河西岸,风光秀丽,于是“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元和郡县图志》),在城内修建行宫,作为大夏国王的别墅和皇家园林。

  至唐朝仪凤二年(667年),这座“花园城”被黄河洪水冲毁。于次年废城西,择高坦之地重筑新城,先后置怀远县、怀远郡和怀远镇,即今银川市原老城区前身。

   西夏时期元昊宫城与京畿林苑

  时间进入西夏时期,银川园林的情况相对清晰了一些。1020年,党项羌族首领李德明攻占了怀远镇。据《西夏书事》记载,李德明在城内“构门阙、宫殿及宗社、籍田,号为兴州”。德明死后,元昊继位。1033年,元昊改升兴州为兴庆府,并于1038年,称帝建国,将此地作为国都,“广宫城,营殿宇”。

  这些宫城殿宇的痕迹,在明初还有遗存。《弘治宁夏新志》“古迹”记载:“元昊宫,新城内。洪武初尚存遗址。今为清宁观矣。”据我区园林专家黄多荣先生考证,清宁观,旧址在原宁夏无线电一厂院内,即今银湖巷北段东侧一带,当年此地即属元昊宫城范围。

  西夏时期,除兴庆府内存在皇家园林之外,贺兰山中亦建有京畿皇家林苑。《弘治宁夏新志》记载:“避暑宫:贺兰山拜寺口南山之巅。伪元昊建此避暑,遗址尚存。人于朽木中尝有拾铁钉长一二尺者。”其用材巨大与建筑之宏伟,可见一斑。

  避暑宫等皇家园林之外,同属中国古代园林范畴的“寺观园林”,在贺兰山中亦多有呈现。据我区地理学者汪一鸣先生考证,西夏时期,广修寺宇。在兴庆府范围内,又以贺兰山最多,“山口内各有寺,多少不一,大抵皆西夏时旧址”(《乾隆宁夏府志》)。这些存在于古代的园林,与今日已成景区的诸多贺兰山园林景致,可谓遥相呼应。

   明代时期一段古代园林的繁盛往事

  位于今天丽景街东侧的丽景园,是一处修建于2003年的公园。园内建有小桥、花坛及码头、垂钓中心等设施,是位于繁华街区中的城市园林。而关于它的“前生”,牵连的便是一段银川园林在明代的往事。

  进入明代,银川园林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吴忠礼先生将这一时期称为“银川地区园林大发展、上层次的新阶段”。

  明朝时期,宁夏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为“九边重镇”之一。明廷不仅特派总兵官、巡抚级官员等镇守,同时朱元璋还将自己的儿子朱栴藩封于宁夏,封号庆王。朱栴好学有文,喜游观、爱山水。1401年,朱栴在镇城(即银川)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又于城内外大造园林,供其游乐。丽景园,即修建于这一时期,是明代塞北最大的园林。

  据吴忠礼先生考证,此园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园中有园,园内园外有湖,步步为景,景景各别。园内主体建筑为芳林宫和群芳馆,是庆王的避暑宫。宫内建有望春楼,围绕宫楼与馆舍,则有溪水、湖沼勾连全园。

  以此为代表,明代时期,宁夏镇城内外,园林分布可谓众多,如“逸乐”“赏芳”“静得”“凝和”“金波湖”“撷芳园”“南塘”等(《嘉靖宁夏新志》)。此外,除了这些直接意义上的园林,众多当时的寺观或古人学习之所,如承天寺、宁静寺、海宝寺以及学宫、儒学、文庙和书院等,都是当时公众出入之地,也是别有一番景致。

   清及民国命运多舛的银川园林

  由明至清,银川园林划出一道滑落的曲线。而这一转折,其实自明代后期即已呈现。事情的起因是一次兵变。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卫都指挥使哱拜与军锋刘东旸发动兵变,全城陷入一片混乱。这段史称“哱刘之乱”的事件,造成了诸多恶果,其中就包括许多园林建筑的被毁。再至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一次几乎将宁夏府城夷为平地的8级大震,又让银川园林再次遭受重创。

  于是,今天人们翻阅清代志书,在那些昔日的园林胜景条目之后,少不了发现这样的字眼——“地震后毁”。如旧址位于今天银川市南门桥附近的“南塘”,就可谓其中的代表:万历兵变(1592年),毁;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重修;(1738年)地震复废(《银川小志》)。

  这种“元气大伤”的情形,在民国时期也没有太大改观。当时,银川市内的城市园林大致有三处,分别为:民国八年(1919年)修建的位于新华街旁的公园,人称“东花园”;由清代宁夏副都统常连别墅改建的“西花园”;以及1929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明代“马营”、清代“军马场”旧址上辟建的中山公园。

  此外,在市郊的小口子,民国初年,因山寺年久失修、风雨侵蚀,前清贡士梅子等人对贺兰庙进行了修复;之后,当时的宁夏省政府在此地进行过一些山地造林。

   二复苏

  以解放之初至上世纪70年代为界,这一时期的银川园林,可以用“复苏”来概括。历经清代后期及民国时的一度“低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银川园林,开始逐步走向生机。

   解放之初银川市区仅存的中山公园

  在不久前的清明小长假里,中山公园成了不少市民休闲的选择,有陪家人游玩的,有拍婚纱照的,有打太极拳的,有抖空竹的……总之,公园里的热闹绝不亚于繁华的新华街。市民李继宗告诉记者,中山公园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银川市区仅存的一个公园。

  今年70岁的李继宗是市林业局的一位退休员工。从上世纪80年代调入林业局工作,他曾参与并主持了银川第二轮园林志的编修工作,银川公园的发展,在他的心里也造就了一部史书。

  李继宗介绍,当时的老银川东西呈一条带状,依次分布着老城、新城、新市区,三片城区相对独立,昔日的东花园、西花园基本破废。“其实,当时不仅缺少公园,而且市区内的树木也很少,整个市区街道的沙枣树、杨树、柳树、榆树不足4000株,中山公园,也就成了市区内唯一一片树木比较集中的地方。”李继宗指着园子里的一些老国槐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城区内还是平房,所以在很远处,就能看到这些树了,不过当时的中山公园和现在不能比,现在的中山公园是经过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多次扩建而成。最初的中山公园除了一些老树和一只狗熊外,“啥也没有”。

   上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市区里最漂亮的地方

  尽管如此,中山公园依然是老银川人的自豪,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当时的庆祝大会就在中山公园举行,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出席了大会。随着自治区的成立,中山公园乃至银川的园林也开始迎来建国后的第一个发展期,中山公园里不仅增加了各种树木与植被,而且引来了金钱豹、华南虎、狮子等,到1962年年底,动物园里的动物已达62种。

  1978年,政府拨款百万余元,在公园内,修建了儿童科技站、曲桥、长廊、水榭等。当时,全年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总费用不足百万元,这无疑让中山公园成为了市区里最最漂亮的地方。

  “前段时间拆除的旋转木马,就是那一年安装使用的。”市民刘建璋回忆,昔日的中山公园,游乐设备很少,作为大型游艺设备的旋转木马的启用,这对当时的银川人来说称得上是轰动性的“大事件”。在他的记忆里,儿时的他曾跟父母去过一次上海,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了旋转木马,“满脑子都是羡慕”,觉得“能玩到这种游戏的小孩简直太幸福了!

  三发展

  常规公园的打造、城市小游园的辟建……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银川园林处于一个蓬勃的发展期。同时,这一阶段也是一个探索和蓄力的过程,为之后银川园林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银川迎来一个建公园的高潮

  每天早晨和晚饭后,家住北京路大地世纪小区的市民陈存念都会来到唐徕渠公园晨练,其实和陈存念一样,每天来唐徕渠公园里晨练、散步者达万余人。尤其是夏天,因为没有了白天烈日的烘烤,傍晚来这里健身的人们摩肩接踵,向流水宴一样,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有竞走的、有跑步的、还有遛狗的,而更多的是集结在桥头边的晨晚锻炼广场上,这里接纳了上百人,在音乐的伴奏下排成两队甩胳膊扭腰跳着广场舞,如此多的人群,在这里却显得并不拥挤。

  “唐徕公园不仅是银川公园中长度最长的一个公园,而且是修建周期最长的一个公园。”刘姜生告诉记者,唐徕公园自1983年修建以来,截至现在已经完成6期工程建设。先后30年间,在23公里长的唐徕渠上建成了蓝调园、黄悦园、红韵园等十几个公园,也就是说唐徕公园是由十几个小公园组成,整个唐徕公园沿唐徕渠分布,如果说唐徕渠是穿越银川城区一条玉带,而唐徕公园则是玉带上最美的镶嵌。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银川市区一直保持一个公园的“历史记录”,直到唐徕公园的修建,才打破这一“记录”,中山公园不再是银川唯一的公园,而见证和参与这一工作的市林业局原总工程师刘姜生已经进入耄耋之年。

  据老人回忆,自1983年开始,先后开工建设了唐徕公园、宁园、西夏公园等,这就意味着,当时银川的每一个城区都有了公园。

   上世纪90年代小游园的建设成为一个亮点

  小游园的建设,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亮点。1995年,银川市林业局建成了第一个游园——怡园,从此拉开了建设游园的序幕,在2000年前先后建成怡园、兴庆园、青年公园、满春园等一批小游园,这种小游园虽不及公园的面积大、设施完备,但它更加方便了市民的生活,这些游园中,有的是街头游园,还有的是社区游园,“这些游园遍布三区,种植了花草树木,有的还设置了座椅、健身器材,给市民提供了很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每一个时期的公园建设,总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坎坷,在1992年至1994年间,银川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天牛”虫害,榆树、杨树、柳树几乎接近毁灭,仅1993年,就砍掉30万株。“当时银川城区的树种还比较单一,只有榆树、杨树、柳树、国槐等几种,这次灾害给银川园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刘姜生说,然而,“涅槃重生”,正是这种毁灭性的打击,改变了今后银川园林绿化植被的单一性,先后引进了合欢、臭椿、油松、无花果、白蜡、梓树、丝锦木等数十种树种。

   四现况

  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努力,跨入新世纪的银川园林,迎来了一个全力追梦和圆梦的时期。“天蓝、水清、地绿、人安居”,“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一串串称号与指标背后,是银川园林带给银川人的安居与幸福。

   一个“园林城市”的梦想

  位于西部的银川,是一个真正“黄肥绿瘦”的城市。然而,这个城市的人对于绿色有一种执著的渴望,这种渴望,化为打造绿色园林城市的动力。从2000年开始,银川市开始不遗余力地打造“天蓝、水清、地绿、人安居”的城市,经过8年的追梦,2008年银川市终于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梦想,2010年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除三项“硬指标”全部达标外,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达到85.6%,保存率达到88.2%,均达到或略超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对照“创园”其他指标,污水处理率、燃气普及率、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公交出行比率、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等共计7大类,54分项指标均达到或略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自2004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达10.87亿元,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年均以500多公顷的速度递增。”李继宗介绍,在“城在湖中、园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这种大园林的理念下,银川先后修建了一批面积大、绿化质量高的公园,阅海公园、鸣翠湖湿地公园、宝湖公园、丽景湖公园等,都在这一时期建设而成。

  李继宗告诉记者,进入2000年后,银川公园之所以取得快速的发展,除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外,政府还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和经济成分依法以承包、租赁、收购、兼并、参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区林业建设。其中,鸣翠湖、森林公园就是由企业参与建设的大型公园。

   “银川就像一个大公园

  在大公园、主题公园增多的同时,银川的小微公园也实现了遍地开花。近日,银川市林业局又向市民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今年将在市民家门口新建12座小微公园,3座主题公园,新建12所小微公园覆盖银川三区,紧邻居民区,将充分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人文环境进行规划设计。

  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建设10个小微公园的第三个年头。细数一下,截至2015年,全市范围已建成了67个城市公园,其中公园20个,游园、小微公园47个。目前,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5.9平方米。

  其实,除了花园一样的住宅区外,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体现在公共绿地建设上。近年来,银川市公共绿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公园、广场、游园布局合理、设计自然,各具特色,维护良好。许多市民的住宅小区围绕公园而建,小区内“庭院绿化”与公共绿地山水相连,浑然一体。

  据银川市林业局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银川市已经有200多个居住区被评为园林式居住区,园林小区占全市小区总数的60%以上。而且,这些新建小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现在的银川就像一个大公园,在大公园里,又星罗棋布地布满了各种小公园,总之,生活在这里,就像生活在了一个园林的王国,这也是我们选择定居银川的最终原因。”吉林籍大学毕业生李浩然坦言,在这个宜居的城市扎根后,他就把父母接过来一起生活。

  记者  李振文  张碧迁/文  海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