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人的饭碗如何端牢

31.12.2014  11:27
        201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涨、耕地等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国有能力继续解决好13亿多人口吃饭的问题吗?这不仅是中国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
        粮食供求“紧平衡”将呈常态。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万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多万;粮食的需求增量在200亿斤。与此同时,资源约束持续加剧。
        “更应看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  600万~700万亩。”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目前,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的产出。
        与此同时,中国粮食进口也呈较快增长之势。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粮食进口品种和数量都在增加,主粮供求格局已由“总体平衡、丰年有余”正逐步过渡到“紧平衡”。
        端牢饭碗的积极与不利因素并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另一积极因素则是,通过10多年的探索,取消农业税、进行农业补贴等,基本上形成了有效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体系,这对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增收、保障市场供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要素的不断注入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又一积极因素,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连上新台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粮食连年丰收表明了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调控管理等方面已进入成熟阶段。
        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专家也特别指出,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生态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加大,一些地区农田设施老化,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约为2/3,粮食越种越贵、成本居高不下。
        多措并举端牢饭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专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表示,通过科技攻关,可以从品种研发上挖掘我国粮食生产潜力。
        “让自己的饭碗装满自己的粮食,首先要藏粮于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要确保产能,守住耕地红线。
        其次要藏粮于技。在耕地、水等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背景下,粮食增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确保粮食安全,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程国强说,从主要追求粮食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